红色诗词专场教育教学论文

《七律·长征》定稿

2023-12-31  本文已影响0人  紫气东升

乐平九小  李良红

一、谈话交流,引入诗题

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走进长征的历史峥嵘岁月。(放视频)

同学们,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创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长征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学习这首《七律·长征》。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都是四句,那么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错,像这样总共八句,每句七个字的诗,就叫作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前两句一般称作首联,三四句称作颔联,四五句称作颈联,最后两句一般称作尾联。七律是体裁,长征是题目,中间用小圆点隔开,再跟老师一起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朗读为径,感知诗韵

1、指名读

理解了诗题,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自由读)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好,请你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蓬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进开颜。

这位同学第一次读就读准了字音,字正腔圆,如果能加上题目就更好。

2.全班齐读

那我们现在来全班齐读这首诗。同学们诗句读得非常的流畅,但是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音韵。

3.师生合作读

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二、四、六、八末尾的最后的字“闲、丸、寒、颜”,它们都有共同的一个韵母,an,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做韵脚。那现在我们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前面四字,同学们读后三个字。你们读出了诗的音韵美。

三、紧扣中心,理解诗意

同学们,毛主席用短短56个字就写尽了漫漫长征路,你认为诗中的哪两句高度概括了全诗的大意?

是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长征路?你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吗?

是的,难,让我们先来看一段介绍。看到这些数字,你知道红军长征难在哪里吗?

是的,体现在路途的遥远,还有外界敌人的炮火的轰炸。但是尽管这样,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是不怕,不仅不怕还把万水千山这其中的千险当作了极为平常的事情。那同学们,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万水千山?哪些山,哪些水呢?哪些水?金沙江、大渡河。

哪些山?五岭、乌蒙河名山。

让我们先来看颔联:同学们请读。这是五岭山,逶迤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是的,连绵不断;这是乌蒙山,磅礴又是什么意思呢?陡峭。

这么难爬的山,这么陡峭的山,在红军的眼中却是如细浪走泥丸,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是的,红军的不怕艰难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同学们,我们再来看颈联。大家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实这里涉及到了两次战役,一个是巧渡金沙江,另一个是飞夺泸定桥。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课后去查找资料?你能说说谁来说说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的,红军用妙计调开敌人的,用调虎离山之计调开敌人的视线,用六条船,经过七天七夜,两万多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炮,只留给敌人几支破草鞋。所以这是一场智慧之战,这暖指的就是红军胜利的喜悦心情。那么飞夺泸定桥就是一个怎样的战役呢?这是泸定桥,桥面上只有13根冰冷的铁索,红军是怎样度过去的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场生死之战。(放视频)

诗中的寒字,你又如何理解?寒的是战斗的艰难,寒的是九死一生。

是啊,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个喜,一个悲,一个智慧,一个勇敢。这一寒一暖,在红军眼中却也不过是只等闲。

同学们,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红军经历了这样的千难万险,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诗人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喜悦,读出对长征的赞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吟诵全诗,余音绕梁

有人说,读毛泽东的诗是人生一大快事,读他的诗作,总能令人热血沸腾。而毛泽东,他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古人对伟大的诗人有这样的评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的真实。而叶佳莹先生曾说,声音里有一半诗歌的生命,那毛主席的诗不仅可以朗诵,更可以吟诵,可以歌之咏之。

关于吟诵,古时有四声八调的系统。所谓四声是指平、上、去、入,相当于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又根据清浊辅音分为八种调,故为四声八调。那么我们今天将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将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第四声规为仄声。吟诵时我们遵循平长仄短入声促的原则。入声是指方言,发音比较急促。平声用小短横来表示,仄声用竖线表示,入声则可以用感叹号来表示。

老师画了吟诵的标记,先听老师吟诵首联

(吟诵)

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课后呢,按照老师给出的平仄符号大家再勤加练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