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王尔德说人生就是靠爱情的片段拼凑起来的。但未必所有的爱情片段都是相互、平等的(equal love)。
单恋本质上是爱情的一种,但和两情相悦的爱情比起来却更为苦涩甚至绝望。作为许多文学、影视作品不朽的主题,它也更为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十个人里,有七个人一定曾经或正在单方面地爱着另一个人。
全心全意不求回报地爱一个人,听起来很感人,但现实是痛苦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单恋这个话题。
通常单恋(unrequited love)是指一段关系里,一方渴望与另一方建立依恋关系,而另一方则没有这个意愿。
在我们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单方面爱上一个人的情况。而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有关亲密和孤独的主题主要在成年早期(18~25岁)得以发展,所以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会是受单恋影响较大的一部分人。
Robert G. Bringle, Terri Winnick 和 Robert J. Rydell三位学者将单恋划分为五种基本的类型:
一是对难以触及之人的爱恋(crush on someone who is unavailable),例如对电影明星的爱;
二是对身边之人的爱(crush on someone nearby without initianting a romantic relationship),即可能以友谊为表现形式的“暗恋”;
三是追求爱的对象(persuing the love object),在求爱过程中得不到回应;
四是对过去的爱人的渴望(longing for a past lover);
五是不对等的恋爱关系(unequal love relationship)。
本文所讨论的单恋主要是第二、三种类型。
单方面的爱是如何发生的
1.彼此吸引力的不对等
在人际关系里存在一个相互性原则(reciprocity principle),只要双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人们会倾向爱上喜欢自己的人(Jones & Wortman, 1973; Kenny & Nasby, 1980)。想想有多少次,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你以为对方也喜欢着你。
毕竟人们容易对那些对自己投以正向情感和评价的人做出积极回应。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表白失败,苦追无果呢?
有一种模式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单方面不被回应的爱。
每个人都更偏爱比自己吸引力更大的人,但最终只会和与自己吸引力相当的人在一起。

通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关于浪漫爱情的吸引力来源于这个人身上是否具有值得自己追求的个人魅力(例如性感,财富,学识)。双方的魅力越大,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
而人们最终会和那些和自己有同等程度吸引力的人确定恋爱关系。一个可能的机制是,每个有吸引力的人都会有一定数量范围内的感兴趣的潜在对象,优先选择彼此的人才可能在一起,而那些吸引力较弱的则往后配对。这个机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那些较不具有吸引力的人会在一开始被那些比自己更有魅力的人吸引,并且也会被他/她们所伤,对他/她们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构成了单方面的爱的一部分。
另外,也有人会拒绝比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人,因为害怕和比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人在一起,会失去对对方的爱的掌控,并且充满不安全感。
2.朋友之间的亲密感是单恋的第二个可能来源
虽然浪漫的恋爱可能取决于双方相当程度的吸引,但是朋友之间则未必需要对等的魅力。人们会和那些未必适合当恋人的异性结为好友。越是亲密无间的友谊关系,则越可能出现一方被另一方所吸引,渴望发展为恋人的情况。
随着柏拉图式友谊的逐渐发展,双方之间的亲密感也与日递增,而“亲密感”正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86)关于恋爱关系所必需的的三大核心特质之一(亲密,爱,承诺)。
这段关系中的亲密感和双方共同的喜好可能促使其中一方,往往是吸引力较弱的一方,产生恋爱的感觉,并且试图将友情发展升级为爱情,而另一方却只是想维持在友情的水平。

3.误解了一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身体信号
可能是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某个动作,被一方过度加工解读,以为对方在默默喜欢着自己。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将对方的某些友好行为误读为性兴趣。
有研究者(Abby,1982)曾安排数对男性和女性观察者观看其它某一对陌生男女在对话过程的短视频。随后让他们对对话中的异性对对方性兴趣进行评分(即对话中的男性对对话中的女性的性兴趣、对话中的女性对对话中的男性的性兴趣)。
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对话者还是男性观察者,对女性对话者的性兴趣的评分都高于女性观察者对女性的对方的评分以及女对话者对自身对对方的性兴趣的评分。随后近30年,许多研究也重复了这一实验显示出类似的结果(Perilloux C, Kurzban R,2015)。
某些情景因素,如喝酒,挑逗性穿着,以及某些约会行为(如,发起邀约,或眼神接触),都容易使男性高估女性对自己的性兴趣。(Farris C, Treat T A, Viken R J, et al. , 2008),而与第一点所说的相互性原则一致,男性更容易爱上认为对自己有较高性兴趣的女性以及具有更高身体吸引力的对象。(Galperin A, Haselton M, 2010)
4.“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使得一些人重复爱上不爱自己的人
有一些人在小时候由于自己最亲近的(一般是母亲)总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不在自己身边,关于爱和亲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被忽视、被抛弃,渐渐在成年后发展成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种依恋模式致使ta在亲密关系上倾向于爱上不爱自己的人。这是ta生命中关于亲密关系的一种模式。

其实被你喜欢,我也挺痛苦的
许多单恋的故事往往都是以单恋者的角度来叙述的,人们往往也较为关注一段关系中被拒绝,受挫的那一方,而关于被追求者,拒绝者的内心世界却少有人了解。有研究(Baumeister,1993)显示,对于被追求的那一方,ta的感觉其实也未必好受。ta的负面和不愉快体验可能不少于单恋的那一方。
对于被追求者来说,一个自己并不心动的人的追求会让ta觉得心烦,恼怒甚至痛苦,觉得被纠缠。
ta在行为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拒绝追求者,而直接拒绝又会产生内疚、不安的压力。
另一种选择是答应追求者的一些简单的诸如一起吃个饭的请求,(ta并不将这些行为看作约会,在ta看来答应邀约只是为了表示友好,而并不是要与对方进一步发展),而这会产生一些轻微的不舒适感,诸如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时的无聊,不自在,并且给追求者一种错觉使其继续不断追求甚至提一些进一步的要求,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无论被追求者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最终结果都不是令ta愉快的。
对于单恋的一方来说,ta有两个选择,将自己对对方的爱放在心底或者对对方展开追求,追求的结果可能是追求成功后的高兴也可能是被拒绝甚至羞辱的伤心。在追求过程中,ta可能在自己的爱慕对象答应自己的某些诸如吃饭看电影请求的时候感到开心,或者在拒绝自己的时候感到沮丧。
由此看来,拒绝者可能比被拒绝者更痛苦。对于追求者来说,ta的这份单方面的爱,最终结局的可能性更多一些,虽然可能会面临追求失败之后的伤心,但也存在追求成功后无比欣喜的可能性。
而对于被爱慕的一方来说,只要ta在对方身上看不到彼此在一起的可能性,无论ta是直接拒绝,还是委婉地为了不伤人而答应对方的部分请求(即对ta来说不一定就算是承认两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及不定义为约会的行为),或是等着让追求者自己放弃,对ta自身而言都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积极正向的影响。
换句话说,对于单恋一方,ta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赌注,有输有赢,而对于被爱慕者来说,ta面临的则是注定会输的局面。对于单恋一方,ta可能体验到比被爱慕者更强烈的失望和伤心。但是这个过程中,相信假以时日也许就能与对方在一起的希望会使ta相信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被追求一方,由于明确自己不愿意和另一方发展为情人关系,比起单恋一方怎么都是负面和不愉快的体验。
自尊受挫 vs 内疚
人们通常会拒绝的是对自己没有吸引力的人,在被拒绝者看来,所隐含的信息是自己缺少足够的魅力值已吸引对方,因此一旦一个人被拒绝,对被拒绝者来说不仅仅是无法追求获得自己渴望的感情,还是一种对个人魅力值的评判,自尊水平的受挫。
对于拒绝一方来说,由于自己的拒绝而伤了另一个人的心,使得对方感到痛苦,也使拒绝者感到内疚和自责。如果ta给了追求者以希望,使其苦苦追求,最终又让追求者失望,那么ta是有一定道德责任的。但即使ta没有任何引导追求者继续追求,让追求者相信自己可能会成功的言语或行为,ta还是会对引起对方痛苦而感到自责和不安。即使在道德上ta是无辜的,ta还是会有内疚感。
拒绝为什么这么难
社会心理学中存在一个沉默效应(mum effect):出于对信息接收者的担忧,人们通常不愿意向他人传递坏消息。也因此,那些被追求的人也不情愿向那些不具有吸引力的一方表达拒绝的坏消息。
ta们会如何表达自己对对方没有兴趣呢
1.采取一种消极回避的方式:通过自己被动的态度,让对方慢慢醒悟,“啊,原来ta并不喜欢我”。例如,很久才回复消息,回消息的时候,言语大多都非常简短,从不主动发起对话。
2.使用善意的谎言拒绝对方的邀请,而这往往容易传达一些不准确的信息使人误解:
例如,面对约会的邀请,往往找一些无关个人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借口以拒绝,而不是直接表达诸如是自己不愿意,不喜欢和邀请者一起等等。
3.另外,由于内疚感,关心被拒绝者的感受,想要与被拒绝者保持朋友关系,也会给单恋者以虚假的希望。
除了沉默效应,以下两方面也使拒绝变得更为困难:
拒绝者不仅仅是传递坏消息的人还是引起坏消息的人,ta是拒绝的发出者。
被拒绝者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负面回应,情愿相信对方给出的善意谎言,并继续锲而不舍地追求对方。
不确定性会增加追求者在黑暗中继续向前
如果所爱慕之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清不楚,让人不可捉摸,那么这种不确定性会增加追求者对被追求者的兴趣(Barrett K, Greene R, 2011.)。会更多地想起对方,去思考对方是不是喜欢自己。
至少在感情上,我们容易对没有把握的事情充满兴趣和动力。在一片一片撕扯着玫瑰花瓣探究“ta到底喜不喜欢我”的最终,那最后一朵花瓣一定会是和我们自己心里那个想要的结果一致,我们才会结束这个游戏。说到底,我们喜欢给自己编织一个想象中的关系网,这个网里,心爱之人必然也是喜欢我们的。所以,只要没有被明确的拒绝,我们就会凭借自己虚幻的期待和信心,在追求对方的路上一往无前。
最终,一方坚持不懈地追求,直到另一方觉得对方该适可而止了。追求者可能会哀怨地指责对方从没有明确地拒绝自己,而被追求者则觉得自己已经给出一些暗示了,指责对方的行为已经变得令人厌恶。单恋关系里,谁都是“受害者”。
以下是一些如何将双方伤害最小化的一些可能建议:
对于爱而不得的那个人来说:
1.痛苦无可避免。被拒绝令你感到受伤。但是没办法,这是一个注定的过程。曾有研究(Woo C W, Koban L, Kross E, et al.,2014)显示,情绪上的痛苦会想生理疼痛一样激活同一片脑区。你所要做的也许是就像自己身体生病一样,好好照顾自己受伤的心理。
绝不是说你可以躺在床上整日无所事事,意志消沉。而是当你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对自己宽容一些,不必强迫自己像以往一样做出傲人的成绩。当你知道自己在伤心,那么意识到就可以了。要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情绪会永恒不变。有一天,你就慢慢地从这段伤心过往中恢复过来。
2.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被拒绝。被心爱之人拒绝会让你自尊心受挫,怀疑自己。你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有趣,不够酷等等。你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甚至不值得被爱的人。但是你会明白很多人都会有爱而不得的情况,不是你不够好,而仅仅是你们双方未必适合或者还没有到合适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机。
3.检查一下你是不是陷入了重复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的模式。爱上某个会拒绝我们的人可能是某些人的重复模式。当你在童年期经历了不安全的依恋环境(经常被忽视,被抛弃),成年后也容易受到影响。这个时候你需要找到一个能解除这种个来自童年期的不安全感的人,以解除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但不幸的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最终会不自觉地重复选择那些不健康的情感,坚定从童年期就出现的信念,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自己注定要失望,被拒绝和抛弃。你可能会比以往更坚信你根本不能信任任何人。无论哪种方式,你的选择很可能最终只是证实你的极度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而不是给你提供新的治愈。
4.也许对你没有太大帮助,但你也许会发现,对于拒绝你的那个人,ta也未必好过。拒绝你会让ta感到内疚不安。让你伤心让他们也觉得很糟糕。
对于拒绝的那个人来说,尽管感到内疚和抱歉,但这是自然的反应,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准确地传达拒绝的信息,明确彼此之间的边界,不给对方以错觉和希望是你能做到的最大的善意。
Reference:
Jones & Wortman, 1973:Jones, E. E., & Wortman, C. (1973). Ingratiation: An attributional approach.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Kenny & Nasby, 1980:Kenny, D. A., & Nasby, W. (1980). Splitting the reciprocity corre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249-256.
Abbey, A.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s for friendly behavior: Do males misperceive females' friendl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830-888.
Perilloux C, Kurzban R. Do men overperceive women's sexual interest?[J]. Psychol Sci, 2015, 26(1):70-77.
Farris C, Treat T A, Viken R J, et al. Sexual coercion and the misperception of sexual intent[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28(1):48.
Galperin A, Haselton M. Predictors of how often and when people fall in love[J]. Evol Psychol, 2010, 8(1):5-28.
Walster, E., Walster, W., Piliavin, J., & Schmidt, L. (1973). “Playing hard to get”: Understanding an elusive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6, 113–121. Barrett K, Greene R. 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J]. Governing, 2011.
Woo C W, Koban L, Kross E, et al. Separat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for physical pain and social rejec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5380.
图片来源:《追忆潸然》《失恋巧克力职人》
相关推荐:
君子不器(bqkeji),
与你一起分享 世界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