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晋城“旱地有机优质小麦”的几点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晋城小麦播种面积快速减少,到2017年减少到63.3万亩,小麦播种面积维持在60多万亩已连续4年,比种植高峰期的130多万亩(1998年)减少了一半。从小麦产区的四个县(市)来看,除泽州县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外,其他县的种植面积与历年最高年份相比,减幅都很大,其中阳城减少在三分之一以上,沁水、高平减少在70%以上。晋城市是山西省的三大冬小麦主产区之一,造成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其次是禁烧秸秆引发的复播率降低造成的效益下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好多年,但由于这样的原因造成种植业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则比较罕见,可能和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的大形势也有关联。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力发展晋城“有机旱作优质小麦”也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有机旱作在晋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河南、运城等地水地小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是全国优质的中高筋小麦生产区之一,只是我们一直把它作为普通小麦,优质不优价,再加上过去的产业政策仅仅对蔬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有优惠措施,而对大宗口粮作物小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现在这样的结局。现在,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现实,如果再加上土地流转等,在小麦产业方面率先发力,实现现代农业也就有了可能。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土地确权登记已接近尾声,要及早谋划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济组织加快流转步伐,尤其是平地、丘林地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地块,只有保证了规模种植,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泽州县的“一麦一豆”,“一年两熟”就具有先天的优势,要抓紧制定优惠政策。
二 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现在已经很多,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已成为现实,重点是要在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别让晋城的市场让河南人占领了。还有就是由于环保压力的加大,禁烧秸秆造成的复播率降低,这个要在技术上加大攻关力度,尽快加以解决(降低麦茬、麦秸打捆机的普及等,已有了成功的试点),以提高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三 提升收储加工能力
依托粮站、面粉加工厂等
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整合重组,形成几个大的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以保证粮食的就地转化,为创建“旱地有机优质小麦”打下基础。另外,晋城的复播大豆作为优质非转基因大豆品种,在制作豆制品方面也有一定优势,要积极引导加以利用,防止优质蛋白饲料(豆饼)外流,以便为晋城的畜牧业发展服务。
四 拉长小麦产业链条
晋城的拉面、饸烙等面食,作为传统地方名吃,很有希望在全国市场上做大做强,建议在政策上要加以扶持,打造成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晋城市场上已有了“阳城酸菜豆角饸烙”、“贾晋阳饸烙馆”等,就很有希望。
五 打造“太行景观农业”
冬日的太行山,麦苗是唯一的绿色。作为太行一景,有必要保证小麦种植规模,为全域旅游服务。还有太行山的梯田,经过了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现在毁冲严重。依托梯田,用小麦、油菜花、中药材等景观植物,可以造出最美的“太行景观农业”。
虽然经过了多次的种植结构的调整,但粮食生产依然是晋城在农业生产上的主导产业,播种面积最大,从业人员最多,民以食为天,抓好粮食生产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只要各级政府、各涉农部门加大重视程度,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旱地有机优质小麦”一定会成为晋城的一个靓丽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