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独角兽转变为饕餮
文/王志刚
在程维那句“尔要战,便战”话音未落之时,滴滴与美团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了。几乎是同时,在美团宣布进入出行领域的时候,滴滴也宣布要进军外卖领域。
对于此次两家国内鲜有的独角兽企业之争,业内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声音。一方观点认为,美团进军出行领域,是其业务发展的必然阶段,毕竟外卖与出行是两个关联性非常高的行业,而且单纯的外卖很难支撑起美团的商业帝国。所以可以认为这是美团蓄谋已久的战略,于是才有了程维的那句“尔要战,便战”。面对王兴的美团,程维的滴滴同时宣布进军外卖领域,则有某种赌气的成分在。这是一种典型的业内看法。与此同时,业内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滴滴进军外卖领域,也是早在计划之内的,只不过是这次借机双方同时挑明了而已。
甚至,坊间还有一种传闻,说是在美团宣布进军打车领域的当天上午,王兴还跟程维在一起吃饭,而且双方丝毫没有谈论过相关话题。这个传闻颇有种战国诸侯争霸意味,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创业者身上所具备的那种春秋战国各国领主气质。
在滴滴经历了与优步中国、快的的各种战争之后,在各方资本的角逐背后,最终成为了中国出行领域的霸主。然而,与此同时,关于滴滴的负面评价也开始逐渐见诸报端。对明显的,就是大家都在反映滴滴开始胡乱加价,甚至完全忽视了用户体验。其实,当一个行业里边出现一家独大之后,出现这种有意无意忽视客户体验的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与之相比更大的困境,是滴滴曾经自以为豪的所谓行业壁垒,到底是否是牢不可破或者说足够高。滴滴的总裁柳青曾经说,滴滴的最大价值或者说最大的技术壁垒就是其强大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能力。
滴滴可以把北京、上海等出行需求量大的城市利用数据剖析成一个个小的六方格。在每一个六方格里,周末、阴雨天气、早晚高峰的用车需求量都可以提前规划出来,然后通过后台分配将其规划提前发送给所在区域的司机,从而可以提前预知顾客的需求。
当然,这对于普通的公司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难达到的技术要求,但是对于美团这样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来说,或许就未必是个壁垒了。毕竟,像美团、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大数据是其得以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则应该就是其基本能力而已。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滴滴进军外卖与美团进军出行,关于这两家独角兽般企业的竞争,我们作为局外人很难说清里边的是非曲直与利益出发点。但是我更倾向于前文所述的业内第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滴滴进军外卖领域,其实并不是其核心领域,更有意气用事的可能性存在。
抛开双方互相进军彼此核心领域的目的所在之争,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这些独角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种饕餮。比如最近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倒闭,其实就是在经历了最初的疯狂成长与资本加持之后,后期的资金难以为继,于是很多共享单车不得不退出市场。
一个数据就可以证明这些独角兽企业运营道路之艰难。作为共享单车的代表企业摩拜单车,去年每月的运营支出近4亿元人金币,但,每月收入却仅仅只有一亿元。也就是说每年需要烧钱近40亿元人民币,才能维持其生存。所以在最新的摩拜董事会上,已经达成一致,美团将用现金加股票的方式全资收购摩拜单车。
摩拜如此,前文提到的滴滴、美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之所以出现中国的这些独角兽企业日趋壮大,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背后的资本维系。然而,当已经习惯了被资本喂养的企业愈来愈大之后,其所需的资本量自然就会愈来愈大,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天使轮、A、B、C、D等各轮融资,甚至快连26个字母表都不够用了。
商业的本质,无非是要满足两点,一是要满足顾客,一是要满足股东。
所以关于滴滴与美团的战略扩展,此时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或许等到两三年之后,大家再来看的话,会有一个更加客观和明晰的结论。然而,无可争议的是,眼下的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愈加明显的就是对资本的嗜好,就仿佛一个饕餮一般。
我们无法简单的评述其好坏,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资本在加持这些独角兽企业的同时,或许也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最明显的就是,在所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独角兽企业的资本背后,无一离不开两个名字,那就是腾讯与阿里。然而再往背后看,也就是腾讯与阿里背后的资本力量同样也是交错复杂、讳莫如深。
商业,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技术较量。特别是作为眼下,资本在无孔不入的时代。有时候,争得头破血流,是资本的要求。有时候,委曲求全、化敌为友,同样是来自资本的意愿。
无论怎样,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所能表达的,无非就是希望少一些垄断,多一些实惠。更有可能的,是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商业环境。
独角兽也好,行业先驱也好,哪怕是饕餮也罢,最终检验的,仍然是市场与消费者。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唯有时刻站在客户的角度,赢下盘面的机会才会更大。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