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求学的目的
闲来读书,了解到一个令我瞠目的知识: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原来五千年未变。而且,世界通行同一个目标——为官为吏,彻底脱离社会底层的艰辛——赤裸裸官本位思想。
这不免让我深觉自己此前的无知——我原本以为“惟有读书高”是中国的土特产,而且历史远没有那么源远流长——我以为它仅仅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
以下内容出自《全球通史》:
这段话是公元前3000年一个当父亲的埃及人送他儿子上学的途中说的,他为了规劝儿子发奋学习,将社会底层许多人的苦难与社会顶层少数人的幸运做了一番比对。他说:
“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干体力活的,却能指挥别人。……你不是有书吏写字的玩意儿吗?就是那玩意儿,能把你和划桨摇橹的区分开来。
“我亲眼看见在炉口边干活的金属制造工,十个手指就像鳄鱼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鱼卵还难闻。……石匠的活儿是对付各种僵硬的石头,干完活儿时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只好整夜蜷缩着身子睡觉,等到太阳一出来,就又得接着去干活儿。他的膝盖和脊椎都快碎了。……理发匠从早到晚给人剃头修面,除了吃饭,连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工夫也没有。他匆匆地走家串户,兜揽活儿。就像蜂蜜吃自己酿的蜜那样,他累断了双臂只是为了填个肚子。……种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哑得像老鸦叫,十个手指从来不得闲,两条胳膊叫风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如果真能休息的话——是烂泥地。他不生病时,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挤块地皮躺下。……
“用心学习吧,儿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与学习相比的。在学校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
——以上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500年之前)”P.50。
啊哦!原来,读书的功利主义和官本位思想不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原来,五千年前的欧洲刚刚出现文明时,这种目标明确的功利思想,一样的强烈!
中国有一位大哲学家(宋真宗赵恒)做了一篇《励学篇》,让天下读书人集体迷醉,影响后世千年,直至今时今日。
《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意思大概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出门仆从簇拥四处招摇。
好啊!好不尊宠!(哈哈!)所以,年轻人,不读书你要作甚?!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劝学,从幼童启蒙学习的《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以至《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无不充满谆谆劝学。但所有劝学助学宣扬的,几乎全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
但读书总还是可以有和应该有其他不算在功利里的意义吧?
宋末遗民翁森,因不愿做元朝的官员而隐居在浙江仙居乡里,自己办了个书院,授徒讲学。据说极盛时,他的弟子达800人。他的诗文《四时读书乐》情志非常高尚,对后世也很有影响。
他的诗,主题虽然也是劝学,劝读书,却没有那种世俗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功利腐朽思想。他的文字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不以功名利禄为引诱。诗中把一年四季都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这样的基调,我认为才是正常和积极的。
我个人的观点,我期望孩子读书求学的目的,类似翁森先生的态度——多为情趣。至多,追求真知,是为他未来积攒更多能力和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和应对各种困难和选择。当然,这也是我自己读书一贯秉持的基调。
这里把翁森先生的《四时读书乐》录来,与朋友们共勉。
春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怎么样,是不是读来恬淡清雅,令人找到读书的妙处,并不是为得饱食利欲,而是可以纯粹一点,是为人生提升思想境界的一种享乐?
如果还是搞不明白自己读书的方向和所为何来,我觉得,胡适的一篇《为什么读书》的演讲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