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的记忆
10月1日一大早,独自一人驾车回家。家,就在那个为建红岛高铁站已拆迁了的、距高铁站不到一公里的小村庄。
回家后,在我姐家的院子里,忽然看到了这个熟悉的小板凳,便急步向前拿了起来。一边端详着,一边问我姐:这个小板凳还有啊,从哪来的?一边脑海中浮现出了这个小板凳诞生时的影像。我姐说:“是咱娘那个房子拆前收拾时拿来的”。从家回来时我便把它带回来放到了地下室。
今天有闲,想把它和以前带回来的小折叠椅一起擦一擦,上上清漆。当看到它们时,我又不自觉的回到了诞生他们的那个年代,于是便拿起了手机。
它们诞生于1975年,那年我16岁,是小板凳大还是折叠椅大,我记不清了。
在万岁万万岁、白卷英雄的那个年代里,我未能升入高中。1974年的秋我已经是个每天能挣6到8个工分(整劳力是10分)的小农民了。就在这一年里,我看到家里有个很古旧的双斜卯、斜榫的大兀子,做工精细、技术了的。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便想动手试试能不能做一个。
有了这个想法后,每当下雨天歇工时和下地干活放工后,就一边寻找可用的材料,一边心思着怎么做;根据设计的尺寸寻找材料;根据尺寸画图、计算两边的斜度;还有准备所用到的木匠工具。
在当时的条件下准备材料和工具都是很困难的。三件事还记忆犹新:一是在我家路南的一处民宅里,是当时生产队的仓库,白天本队的一位木匠在里面做背泥的背子。有一天我进去看他做背子,相中了一块小木板,到了晚上没人时,我绕开门栓子从门缝中钻了进去。二是为了寻找适合做小折叠椅子靠背的立柱,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立柱需要硬点的木头才结实,想找两根已干透了的洋槐树枝子,便有时间就在村里村外撒嘛。不知转悠了多少次,也记不得多久以后才找到用上了的这两根洋槐树。三是做折叠椅需要的一根长280毫米,直径6毫米的铁棍,且两端需要套上丝;还需要两块80毫米长、两端钻上眼的铁片,还得兑活两根6毫米长的螺栓。兑活这些配件费老劲了,光为了套丝就跑了好几个地方的工地才如愿。
所用的工具家里有一些,没有的就到村里的木匠家说好话借用一下。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那个小板凳,因为是向两侧斜的四个腿和板凳面结合的卯榫,都是向两侧斜的,那两个斜度是很难确定的。确定好了斜度,用凿子打鉚也是很难的。反正我是用了好长好长的时间,好多好多的心思,反复画图、计算、比划后完成的。而那个小折叠椅准备好材料、配件后,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1976、1977两年,我到青岛搞副业了,没有再摸木匠活。1977年底回家过年时知道恢复高考了,当时还埋怨我长兄报名时不给我捎信。1978年我就不去青岛搞副业了,那里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面象煎鱼一样住着20来口子人。我在家里干农活,早晚的可以看看书,复习复习。从此之后就与木匠不搭界了,一个未来可能成为十里八乡知名的大木匠,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夭了。
现在看到的这两物件已44年了,它们诞生后不久我就离了开家乡,但它们一直在为我的家人服务。小板凳的一条腿铆榫活动了,小折叠椅一侧的螺栓掉了,不知是我的那个家人用铁丝捆绑了下。
现在它们回到了制造它的主人身旁,它们也和主人一样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