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诗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古风依旧

【其实唐诗会说事儿】张九龄:天涯共此时

2021-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岚_美国

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绝唱。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满月初升也很形象,有声有色有动态,可是没有这一联脱口而出的节奏明快,意境雄浑阔大。

张九龄一落笔直奔主题,“升明月”的景象顺手带出来“共此时”的情怀,自然而然就把眼前的实景放大到更宏阔的宇宙空间里去了。此前,南朝的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代有司空曙的“清光此夜中,万古望应同”,后来苏东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月下抒情的名句,旨意也相仿佛,都能各尽其妙,而张九龄的态度最积极,襟怀最豁达。这两句看起来平平淡淡,几乎没有任何渲染的首联一起来就扣住了“望月”的主题,转入下面一联的“怀远”毫不费力:“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一联是流水对,“情人”照应“相思”,两个词都不仅仅在狭义的男女爱情之间,而是广义的有怀远之情的人,广义的思念。“遥夜”首先承接“天涯”,是距离的遥远,其次是不眠之夜的漫长,连接“竟夕”,也就是通宵。整整一夜的对月难眠,拢在一起突出一个“怨”字。

这个“怨”没有顺势落下去成为“恨”,也没有更多凄凉惶恐,他只是在被月色包围,被思念包围的那种有点儿怔忡懵懂的状态里,把屋里的蜡烛灭掉,觉得自己该去睡了。可是“灭烛怜光满”,玉户帘中卷不去,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失眠的人更加不能睡,夜更深更凉,加了件衣服,“披衣觉露滋”。这个“滋”不仅仅是简单的“滋生”,还是慢慢浸润过来,凉意一点点加深,那种体肤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明显,却并不尖锐,只是绵密不能断绝。“露滋”的感觉又转回去强调“遥夜”之远,“竟夕”之长。“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整联的用词构句很秀气很斯文,呈现出一个单纯的,幽静的氛围里,陷在思念里的痴情人揽衣推枕起徘徊的状态和心绪。

他的状态和心绪是温和的,没有去追问“遥夜”何时是尽头或者“相思”什么时候能了结,这首诗的笔调有男性的客观冷静,更有张九龄本人的豁达通透。他首先坚信“天涯共此时”,则我在此地望月,我思念的人必然也在彼处望月,人隔千里而情相同,思君不见而心相通,所以,他的思念不会归结到“长路漫浩浩”的绝望,只说“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华如练的姣好,无法双手捧一握送去,还是睡觉好了,这里面又有一重与君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的深意。而凭借这么深重的相思相念,梦里必然能相聚在一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