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会写作文吗,来看看这个
读了几天的历史,中国的、外国的;读了几天的小说,也是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写得好的,写得次一点的,读了也就读了,因为还有新的书要读,就顾不上在那儿品味了。但读《花萼与三叶》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点不一样了。不但二十四篇散文、十九篇小说逐一读过,读过了一遍还想着再看第二遍;不但要读正文,就连其中学者宋云彬、作家朱自清所作的序以及叶至善所作的两篇自序,以及最最后边的那篇“重印后记”也跟着读了一遍。很少有作品能让自己这样愿意花时间去读。
四十三篇作品,作者分别是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是大作家、大教育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按三作者之一叶至善的提法,《花萼与三叶》中的散文和小说,是他们所称的作文集子——很谦虚的提法。如果只是看作品,是很难相信这只是一篇篇作文的。强将手下果然无弱兵——当然,也都是非一朝一夕的功力所能成就。
确实,不但如三作者当年的年龄段,即便自己已经跟文字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如果是作同题文章,恐怕也写不出来。所以索性放弃了更多的想法,只管欣赏;也只管抱定了想法,要把这本《花萼与三叶》拿回去让孩子也看看。倘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写作的启迪,那就更好了。
这些作品写得好,好在哪里呢?宋云彬说:“头脑冷静,观察深刻。”短短的八个字,却一语中的。无论写什么,首先要“头脑冷静”,就是要说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原材料”,找到相应的“原材料”后知道如何料理才能最终做出一盘“好菜”;其次就是“观察深刻”,写人的,就是要观察人;写事的,就是要明了事;写景的,那就更得好好看一看,不能想当然地写;写社会呢,那也得观察再观察,不能只写出表面而终不及里子——这就是宋云彬所引用的“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那句话的意思。虽然这些散文、小说,是经过了三个作者的父亲——叶圣陶——的修改,但原作的底子一定也是非常优秀的!
当然,除了写的认真写,改的也认真改,还有一点,那就是写作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要有依据、有实感,这样才有生活的气息却不是生活的复制。好的作品大抵都是这样来的。
直到看了“重印后记”,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个“改”还是有玄机的。什么样的玄机呢?哇至善说,“说是看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又说,“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我们……多么严格的考试呀,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训练,要求我们笔下写出来的能毫不走样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最后一段还加了句:“其实父亲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两条守则:一条是写的时候要写自己的话,一条是写完之后要自己用心改。”实在是关于写出佳作的至理明言,不折不扣照做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