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41
2024-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8-5 二百四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语音整理
本章和上一章在不同版本的《论语》里,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分为两章,有的合为一章。这样做也有它的道理,因为这两章关联性比较强,讲的内容都是孔子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交谈的神态状况。尤其是在重要的国事场所,要庄严,要郑重,同时对于不同的人都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并且在程度上又要符合中庸的原则,表现得恰到好处。
从本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国君的态度是恭敬至极,对上大夫表现出了自己的尊敬,对下大夫也显示出自己的温和礼貌。我们知道,根据西周的宗法制,朝廷的秩序“以爵不以齿”,就是按照爵位的高低而不是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序。因此,孔子是严守礼制,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朝”这一个字就界定了孔子这些神情态度所呈现的时间特征,就是上朝的时候,人已经到了朝堂,但是国君还没有到,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他与不同的人打交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与上一章形成了一个对比,孔子与乡党,也就是与乡里乡亲闲聊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这里的“下大夫”指的是比孔子职位低的官员。孔子在候朝的时候,如果和自己的部下或者是那些官位比自己低的人在一起,他会“侃侃如也”,就是侃侃而谈,轻松愉快、慢条斯理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上大夫”就是那些比孔子官职要高的君子,此时孔子的神态是“誾誾如也”,就是一种既和气又严肃的态度。孔子对于那些职位高过自己的官员,既恭恭敬敬,又和和气气。
过了一阵子,国君进来以后,孔子的神态又变了。“踧踖如也”,“踧踖”是恭敬、不安的意思,就是孔子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君的尊敬,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不安的状态。“与与如也”,“与与”是威仪中适之貌,就是孔子在国君面前既恭敬不安,又从容自在,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唯恐漏过国君的指示和意见,但是又不能过于窘迫。
这个“踧踖”我们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局促,就是稍微有点紧张,有点弯着身子点头致意的含义。“与与如也”,则是一种谦恭的态度,既不卑不亢,同时又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恭敬与不安。但是这些词语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总是觉得有点矛盾或者说有些举棋不定,让我们感受到中庸这种态度的高深莫测。也就是说,事事都做得恰如其分,实际上是很难的。
我们把这两章总结一下:孔子在自己的乡里乡亲、长者面前,是非常恭敬的,似乎不太会说话。在下属面前不端架子,能让人如沐春风。在该庄重的时候就庄重,在该严肃的时候就严肃,该谦虚的时候就谦虚,但是又不失人格尊严,这就是我们对孔子谈话时的神态的一种描述。
这样的话呢,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孔子不就是个变色龙吗?看人下菜,和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实际上这一点呢,我们认为孔子他所主张恢复的周礼,是基于一种等级制度,对于不同的人表达出不同的意见,展现出不同的神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等级制度已经不那么严格,人们说话这个神态,自由度更大一些,更随性一些,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来。总之,对于各种各样的不同状况,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李零讲解
“朝”,指上朝,上朝是见国君和其他官员。
“侃侃”,古书亦作“衎衎”,《广雅·释训》训“和”,是轻松愉快的意思。这是和下大夫讲话。下大夫,地位比较低,可以随便一点。
“闇誾”,音yín yín,孔注说是“中正之貌”,许慎说是“和说(悦)而诤也”(《说文·言部》)。什么叫“中正之貌”?什么叫“和说(悦)而诤”?不明白,大概是和气中还透着点严肃吧?反正比“侃侃”严肃,不那么随便。我们只要知道,这是跟大官讲话就对了。跟大官讲话,不能随随便便,总得比较恭敬,比较严肃。
“踧踖”,音cù jí,是说在国君面前,要有点哆哆嗦嗦的样子,因为敬畏,显得局促不安,比跟上大夫讲话要紧张得多。
“与与”,马融说是“威仪中适之貌”,意思也不太清楚,大概是说,在国君面前,人虽然紧张,还不失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