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作者:[荷]伊恩·布鲁马
推荐指数:三颗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个人游历观察、见闻、对话、访谈,以及对文学、电影、大众文化作品和知识分子争论等相关话题之感想和思考所合成的“游记”。作者想要知道为何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对法西斯的记忆出现不同。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东方“耻文化”和西方“罪文化”的文化差异:东方文化羞于承认“耻辱”,耻辱必须靠沉默、抵赖等做法来加以掩饰,而西方基督文化勇于坦诚自己的“罪过”。
作者为了探寻两个国家对法西斯罪行的不同看法,开始了探寻这背后差异。作者认为,差异并非源于不同的文化根基,与“耻文化”和“罪文化”均无重要关联,而在于国家政治导向的不同。
二、具体差异
1.缘起政权更迭。
德国:希特勒政权属于颠覆性地毁灭,战后德国新政府并未封存二战历史,很少有德国学童会不知道自己国家过去的滔天罪行。
日本:日本二战后主要由美国接管,美国出力保全了对二战负有严重罪责的天皇及其政府,几乎所有的战犯都回避了天皇在此场侵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天皇毫不知情、天皇受到胁迫不得不”的句式描述作战计划中的天皇玉玺。由于战后政府就是二战时的政府,政府自身也不得不掩盖历史,他们掐断了日本青少年了解真相的途径。
2.如何对待罪孽?
德国人不愿意与日本人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对犹太人犯下罪行的是纳粹,但他们的先辈的确对犹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接触了解到了那段历史,深深为先辈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责;
而日本民众并不知晓那段罪孽,在日本政府的渲染下,他们坚信南京大屠杀可能并不存在,南京存在伤亡,但与别的战争一样,战争一定会死人。日本人认为,美国在二战后接管日本的做法反而让日本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民族发展的机遇。
海湾战争勾起了不少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回忆;但对于多数日本人来说,这只是另一场战争,一场距离他们十分遥远的战争,其爆发过程有点像自然灾害。
3.是杀戮还是正当?
现在,许多日本人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造成了许多无辜的日本人死伤。德国人一遍遍地被提醒要牢记纳粹和屠犹历史;反观日本青年,他们想到的只有广岛和长崎——兴许还有南京,不过仅仅是在得到了自由派学校老师和新闻记者的开导之后。日本在东南亚的战争鲜有人记得。日本人倒不会鲁莽地走到你跟前,呵斥说“这是你犯下的罪孽,害死了多少人你这个凶手”,但是,小学生在老师的怂恿下会走上前来,询问你对和平的看法。这种时候,你感到有必要表现忏悔,或者最起码也得说两句表示遗憾的话。你被要求代表你的种族——也就是日本人眼中扔下原子弹的罪魁祸首白种人——宣称自己热爱和平。
1931年吞并满洲,是为了保护亚洲大陆免遭苏联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染指的必要步骤。侵华战争不可避免,因为英美两国怂恿中国起义者进行抗日活动。而日美战争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日本战俘及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共产主义政权手中所受的煎熬,证明了日本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简言之,拿“游就馆”书店里一本历史书的话来讲,“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恰恰相反:这是一场为了将全世界从共产主义手中解放出来的圣战。”
三、总结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关键在于他知道多少事实的真相。对于二战的是非,我们如数家珍。但对于某一些历史,我们与日本人一样不了解甚至否认他。
德国将一直拥有多层含义奥斯维辛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歌德和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长筒军靴,所有这一切都是德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当领袖掌握的权力不受限制,追随者又获准可以欺凌弱者时,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成为危险分子脱缰的权力会勾起个体和暴力团伙心中的野蛮。尽管程度和形式并不相同,但奥斯维辛和南京大屠杀永远都是其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