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

2024-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子_b876

《孩子:挑战》(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 维琪·索尔兹)—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第一次是刚结婚的时候,因为评分高而读,读完后的最大感受是熊孩子真是难搞。今年2月初再次读了本书,却迟迟没敢下手写读后感,因为我很难认同作者关于孩子的一些评价,比如权利之争、获取关注等等。虽然孩子难搞是事实,但是我不忍心下如此之定论。有孩子之后,我认定孩子本善,不会有这些弯弯绕;即使出现这些场景也不过是无意而已,更多的问题出在大人身上,比如陪伴少、有亏欠,再比如缺乏有效的引导。尽管有些观点不敢苟同,但是也有不少内容受益匪浅。整理如下:

一、放松

1.真诚

“我们似乎更青睐老于世故的掩盖而非真情实感的流露。其实,成熟意味着人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即潜力的充分实现。”

亲子关系越好,彼此的沟通交流越是顺畅。如今,我和妈妈成了无话不说的好闺蜜。虽然没有天天聊天,但是有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在她面前,我不用顾忌说的是不是不太合适,她会如何评价我,情绪在我们之间能够顺畅自如的流动起来,自始自终我都能感受到我是被看见、被接纳的。虽然妈妈不能给我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足够的情绪价值已经能够让我有足够的能量解决问题。我希望除了必要的物质生活以外,我也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绪价值,就像我的妈妈对我那样。

2.关注

作者举了博比通过踢地板表达他的感受──“看我一眼!跟我说说话,别光顾着埋头整理食谱!”的例子,如果妈妈感受得到,就会明白他的动机,亦即获得妈妈的关注,让自己有一个归属感。

由此想到每当我下班回家跟家人说话时,娃总是急吼吼的想要打断,因为他很想把这一天的见闻分享给我;当我在家里做家务时,他在一旁假装生气的说:你怎么这么忙呀。如果不是困得睁不开眼睛,他总是支棱着要我跟他玩。每天孩子还没醒就去上班了,晚上到家要8点多了。陪娃的时间少之又少,心里颇为内疚。娃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一系列的言行表明他想让我多陪他玩一下。现阶段的情况不允许更自由的陪伴,只能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提高陪伴质量和更多的时间。

3.松弛

“放轻松,妈妈。”

松弛感是现在缺少却重要的品质,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陪娃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恐惧、烦躁两个方面。

1)恐惧、担心

一是针对坏习惯。“这里所谓“坏”习惯,通常包括性游戏、尿床、吮拇指和咬指甲。之所以“坏”字加双引号,并不是说这些行为比其他坏行为更坏。它们其实都反映了孩子的无意识目的。只是在大人看来,这些习惯似乎影响更坏。”过度担心会无形放大坏事情的影响,自己吓唬自己。越是恐惧,越是束缚手脚;越是害怕,越是耽误时间。很多时候,咬着牙往前冲就会发现没有那么难,自己把自己吓住了而已。所以不要让心里充满恐惧,心大一点,留出更多的空间,让自己大展身手;情绪平淡一点,更理智的沟通与行事,让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

二是针对新事物。当孩子想去尝试新事物时,我总是很担心,害怕出现不好的事情。这与我的悲观性格有关,习惯于把事情想得很坏,因而限制了自己的手脚,做事有些畏畏缩缩。这种负面的想法尽量不要影响到娃的身上。做事之前,想得更周到一些;做事时,更关注一些安全措施,克服一些不必要的担心,让孩子更自由的探索。

2)烦躁

“跟孩子说话,他们往往对我们说话的口气而不是内容印象更深。”

用烦躁不安、不耐烦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时,愈是想要孩子听话,孩子愈是闹腾。对于孩子而言,他不理解你所面临什么问题而引发焦虑,他只是困惑的看到暴躁的妈妈,不安全感促发他更加想要黏住妈妈而已。有意识有察觉的去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二、放手

1.相信孩子

1)多鼓励、少打击

“我们对打击孩子自信的做法浑然不觉。首先,我们以软弱无能为由排斥他们──此态度本身就让人沮丧。我们不信任他们的能力,而是自以为等他们“大一点儿”,自然水到渠成;鉴于他们现在还小,能力欠缺不足为奇。”

作者认为:大人凡事为孩子代劳,其实是在炫耀:我们比他们更大、更好、更强、更巧、更老练、更重要,进而继续强化我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孩子的自卑感。

看到以上描述,心里为之一震。这何尝不是一种恃强凌弱。大人在孩子面前更容易找到存在感。有时候娃做事的时候,我忍不住喋喋不休的叮嘱,三岁多的娃很是反感。再然后做事之前,娃会主动说:我会小心的,我知道安全最重要…好吧,他已经把老母亲的话都说完了,那我就乖乖的闭嘴吧。

如何放手、放心的让孩子去探索是当前的主要事项。克制下内心的担忧与不耐烦的情绪,把机会交还给孩子,用心去陪在身边,看见他的每一次进步,做好孩子自我成长的见证者。把本该属于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去探索。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适时的提供援手就好了。

2)给孩子更多机会

“只有对孩子及其能力有信心,才有可能谈得上对他们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孩子提任何要求,以满足我们的野心。”

一方面是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学会对孩子放手,在大人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索;另一方面是不要给孩子太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让孩子更充分的自我成长。以上两个方面也是今年我要关注的事情。

作者认为:父母的越俎代庖最让人气馁,因为这么一来剥夺了孩子体会自己力量的机会,显得我们完全不信任他们的能力、勇气和本事,让他们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来自孩子有能力面对和解决困难,进而剥夺了他们自给自足的权利。总之,孩子也是人,但我们对他们极其不尊重。”

想到晚上睡前给娃换睡袋,他总是哼哼唧唧的不配合,遂大凶一顿生气的给他换,身心俱疲。近来用变魔术的方式,把睡袋放到床上,夸张的说:我把睡袋放到这里了,等等我洗漱回来会不会发生神奇的事情,睡袋不见了。然后我就离开卧室。娃很兴奋的拿起睡袋自己三下五除二地换好。等我回来夸张的各种找不着睡袋时,他在旁边咯咯咯咯的笑个不停。你看,与其费劲的帮孩子做事,不如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3)尊重孩子、积极参与

“孩子应该参与全部家庭生活。花钱他们也有份儿,通常是以零花钱的形式。这是他们应得的,自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家务活与零花钱没有任何关系。孩子干家务活,因为他们也要为家庭福利尽力,零花钱则是他们分享福利的方式。”

权责利统一。不能用做家务给予奖励,让孩子以为只有有奖励的家务活才值得做。同样不能因为孩子不挣钱而不给予孩子零花钱。人人平等,既包括权利也包括义务。

昨天剪纸的时候,我还没开口,娃就主动告诉我:妈妈,你不要再说了。别担心,我会小心的。一方面娃能够主动关注风险,不让妈妈担心,我很欣慰;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孩子大了,我要克制住不停的唠叨,免得让孩子心生不喜。父母与子女终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所以不论哪个领域,我们都必须慢慢后退,给孩子成长的空间,鼓励他们,而不是凡事代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