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忙碌成为炫耀性消费的一种方式

2020-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横叨叨

提到“炫耀性消费”,大家可能都会想到明星、富二代等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奢侈品,包括名贵手表、包包、豪车等等。为什么奢侈品这么“值得”炫耀呢?这跟奢侈品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奢”由“大”、“者”构成,表示“城市里的大户人家”,以皇家为典;“侈”由“人”、“多”构成。所以奢侈品可以理解成众人追捧的大户人家拥有或使用的商品。所以奢侈品具有数量少、品质高、独特等特点。

以奢侈品为代表的炫耀性消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就中国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奢侈品”就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大件逐渐成为社会必需品到社会淘汰品。现在提到炫耀性消费,人们考虑的更多是对国外名贵商品的追逐和展示。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增多,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个人能力强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也成为了“稀缺品”,按照前述奢侈品的概念,这类人才可以算是就业市场上的“奢侈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身边的大牛不是在工作(学习),就是在去工作(学习)的路上。前段时间非常火的新闻“华科博士生被华为201万年薪抢走”,这位博士生在读博期间每天在实验室平均工作13个小时,一周7天,5年几乎天天如此,科研日志写满了4个笔记本,这才换来了今日的成果。

时间是有限的,并且大体可以分为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在有限时间的前提下,工作时间越长,生活时间会越短,两者此消彼长。那么,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时间分配方式呢?例如,如果一个人花更多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上而不是在娱乐生活上,会不会让大家认为ta是在为积累足够多的人力资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稀缺品”做准备呢?而这样的推断(即稀缺品的推断)是否会进一步导致大家认为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高?

来自美国的学者(Bellezza、Paharia和Keinan)对此进行了验证。他们指出在当代美国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自己工作很忙。比如名人会公开在推特上抱怨自己没有生活,非常渴望一次假期。于是他们通过分析推特上带有#humblebrag(谦虚夸耀,小编认为可以理解成“低调地装逼”)#话题的推文进行了一次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大量的“谦虚夸耀”都在抱怨自己处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娱乐活动缺乏等有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式验证过程

实验1a

这些学者招募了307个被试,然后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忙碌组或空闲组。实验流程如下:

实验1步骤

然后这些人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以记录他们对Sally的地位的推断,分别是:1. 请你对刚才描述的这个人的社会地位进行排名(1 = 低社会地位,7 = 高社会地位);2. 你认为她很富有(financially wealthy)吗?(1 = 不富有,7 = 极其富有);3. 这个人的收入水平很高(1 = 非常不同意,7 = 非常同意)。

另外,还通过几个问题记录了这些人对Sally的人力资本特征的判断,“Sally能力很强/工作很上进/想要爬得更高”(1 = 非常不同意,7 = 非常同意)。最后,他们还回答了三个关于Sally是不是在就业市场上比较吃香的问题:1. “你觉得Sally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怎么样?(1 = 需求非常低,7 = 需求非常高)”;2. “你觉得Sally是一种稀缺资源吗?(1 = 绝对不是,7 = 绝对是)”;3. “你能想象Sally在就业市场上被人追捧吗?(1 = 根本不会被人追捧,7 = 非常受人追捧)”。

结果显示,人们认为忙碌的Sally要比空闲的Sally地位高、社会阶层更高以及收获更多的尊重。因为忙碌的Sally在人力资本特征上的得分更高,即人们认为忙碌的Sally比空闲的Sally工作能力更强、更有野心等等,而就业市场也更需要忙碌的Sally这类人。也就是说忙碌的Sally成为了人们眼中就业市场竞争追逐的对象,这种稀缺性导致人们认为她的地位比较高。

实验1b

这个实验室通过改变信的内容来操纵人们对忙碌对象的判断。一部分人看到的信的内容描述的是Daniel非常忙碌;另一部分人看到的信的内容描述的是Daniel非常轻松。结果依然如此,人们会认为忙碌的Daniel比轻松的Daniel地位更高,工作能力更强、更上进等等,从而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弄潮儿”。

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你在Facebook或者其他社交媒体软件上更新你努力工作的状态或者你在写给别人的信中提到你最近努力工作的事情,看到的人会觉得你的地位比较高。因为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而不是休闲上会让人们认为你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优势,属于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性会让人认为你的地位比较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会说啊,工作不仅仅要看工作时间,还要看工作效率呢,有的人就特别喜欢“感动自己”,明明可以快速完成的事情偏偏要拖到最后才开始做;有的人则拿到事情就开始倒腾起来,效率特别高。也就是说那些声称自己工作很忙的人,也可以分为高效率的忙还是低效率的忙,那么工作效率的不同会不会影响人们对忙碌的人的社会地位的推断呢?接下来这个实验就打算验证一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验2a

300个人被随机分配到2(忙碌 vs. 空闲)*3(工作高效 vs. 工作不紧不慢 vs. 控制组)这6种情况中的一种。

结果发现,不论这个人的工作效率怎么样,大家依然会推断忙碌的人具有更高的地位,还是基于前两个实验同样的理由。

但是跟前两个实验不同的是,这次实验结果还发现那些认同社会阶层是流动的被试,更有可能推断忙碌的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那些赞同阶层固化的被试,则认为忙碌的人和空闲的人的社会地位的推断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相信社会是可流动的更有可能把工作忙看成是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一种途径,美国梦就是一个体现,成千上万的人跑到美国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实现身份阶级的跨越,对于他们来说,更有可能认为工作忙碌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但如果你处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有可能认为忙碌工作没有太大意义(对改善自身阶级状况没什么帮助),那么也就不会借助忙碌来推断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了。

也许又有人会像小编一样发出疑问:有些人会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啊,所以即使再忙也没关系,这跟地位不地位的没关系吧。那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学者针对这个竞争性解释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实验2b

302个人被随机分配到2(忙碌 vs. 空闲)*3(工作意义高 vs. 工作意义低 vs. 控制组)这6种情况中的一种。

结果显示人们还是会推断忙碌的人具有高社会地位,这一推断跟对方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没有显著关系。但是,人们也会认为那些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认为自己的工作有价值的人具有更高的地位。

读到这里,小编终于理解为什么公司里有的人就算拖也要拖到晚上很晚才下班,不光是为了感动自己,也是为了“感动”别人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验3

前面的几个实验都是以美国人为实验材料和实验被试的,但世界上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像美国那样坚信“美国梦”,坚信通过奋斗是可以迎娶白富美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有些国家的人就比较peace and love,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及时行乐不好吗?如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意大利人有个精准的描述他们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的短语“dolce far niente”,意思是“无所事事的甜蜜”。

实验3结果

因此,这一实验就是要考虑不同文化是不是也会影响人们对“大忙人”的地位的推断。实验过程跟前面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实验结果发现美国人认为“大忙人”比“大闲人”的地位更高,而意大利人则反过来,认为“大闲人”比“大忙人”的地位更高。

小编之所以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炫耀性消费的方式,那就是通过展示自己的忙碌来影响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推断。不像以往聚焦于炫耀性消费的研究,都是说人们会借助有形的物品来炫耀自己的身份或者地位,这篇文章提出无形的“忙碌”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因为人们会根据这个人的忙碌状态推断ta具有令人欣羡的人力资本,因此在就业市场上比较稀缺、非常抢手,是一个高价值人才,这种稀缺性的特征导致人们推断这个人的地位比较高。

尾声

其实职场上还存在一种人,工作和生活分开的人,他们工作的时候会疯狂工作,生活的时候尽情热爱生活。就小编个人的直觉来说,我会推断这类人的社会地位比只知道拼命工作而不知道生活的人的社会地位更高。

最后,身在商学院的小编表示,身边确实有很多金融大佬非常努力,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奋斗史”,比如“原来凌晨四五点的陆家嘴是这么美丽,感谢努力奋斗的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反正作为苦逼论文狗并且基本不熬夜的博士生,我是体会不到他们那种“炫耀性努力”的快乐了……好了,我要忙去了,下次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