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拒绝利用
心脏的震动产生生命,那么震动对人的影响真的还挺大的。
现代青年对于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所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一些想方设法排除孤独感这个痛点的言论,比如人民网曾让我诧异的发表微博叫“今天没有对象”,第一反应是时代变了,人民网变了,要知道对象原指是新闻事件本身,但言语中明显有怎样引导和利用这种孤独感是现在聪明的商业人必不可少的一个切入点,我原本觉得孤独感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就是一种被动的不愿被打扰的极好机会,在此刻时间空间和自己相处的时刻,如果考虑到怎样排除这种孤独感,一个是将他拎出嘲讽(实际为强化这种孤独感,当然并非病态)自娱自乐的单口相声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指导如何消除或者降低这种感觉。这两种方式借助消费化解,就相当于创造了商机,哎,细想来,这个世界很多很美好的东西,因为人类不能独立的欣赏,而被其他形式,如商业,政治加以利用,产生了所谓变形的投放,在这个过程中,自以为增加了副产品,想要强化的人自以为特立独行,想要削弱的人自以为得到释放和救赎,实际上不是真正内心独立的消化,而是借助了商业和政治,而是一种借助和利用的关系,恰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属性(即不适应孤独感)产生,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的社会属性被如此放大?人的自己(独立属性)不应该是天生的么?来美对于留学生人性的理解,最震撼的要属于这种孤独感的体会,不知道是这个时代的小盆友,还是因为来美后圈子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一直觉得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没有之前那么大了,也没有那么深刻,更重要的是网络的发达和自己生活意志和学习精神方面的一种影响。这种想法不仅体会在对于阅读,还有你和人的沟通聊天上,以及设计到任何说话类节目的影响,就是要思考,如果不思考,基本单纯靠环境作用,几乎影响到的程度是0。
美国和日本这些孤独感很强烈的国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注重家庭,network和宗教文化,孤独感没有日本和冰岛这些地方来的强烈,所以这些国家的人在这种大环境下是怎么反应这个因素?比如日本贩售一人食食材的超市,一个人吃拉面的单独小桌子。孤独感还有一种心里上的反应,即不喜欢暴露自己,尽量找到一个安全掩盖性好的场所,这是孤独感么?是忧郁症的区别?孤独感是一个人能完全充分享受和自己相处的状态,所以说孤独感才是人类最原始的感觉,和第六感什么不太一样,孤独感是精神上的,那么如果两个人不能完全理解和克服这种状态,和一个人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只不过可能两个人,在物理和空间层面是缩小状态,即有人安全,占去了一半空间,这种需要适用于缩小孤独感;可如果环境对人的影响小,从空间和环境上是比较难改变一个人,唯一的作用就是靠精神和思维意识的理解和调整。怎么写着写着又螺旋形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