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坑

500!
成交!
随着父亲和邻居张的交易成功,也就正式宣告:村里的“大坑”,全部被填上了。
“大坑”在我的眼里,更像是“陷阱”。而这些“陷阱”的存在时间,竟然是整个童年。
90年代的农村,人们会在一个离居住地比较远,离耕地比较近的地方,挖掘一个可以蕴藏肥料的地方。之前觉得是“通天处”是合适的名称,现在看来,大坑更像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化粪池。
“大坑”的形状,几乎是每家挖的都不尽相同。有的上面有盖棚,有的只是简易搭盖,有的有分男女,有的并没有。仿佛在不自觉中,各家拥有着自己的建筑标签似的。
这些标签,在大人眼里可能没有多大区别,可是在我们这些孩子眼里,可是重要得很。因为奶奶有交代,要找到那间有贴着“女”字瓷砖的,才能进去。
一来那间比较干净,二来比较安全。
每次要去到那间“大坑”,奶奶总是很不放心,她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拉着我的手,跟着我进去。奶奶说过,这间是最安全的,因为用土结块石头堆积起来的,而且里面不是只有两块石头条子横竖摆着的,这家主人有多用了几条石头条和石头板块,在周围整齐排列。平铺起来的地面,比较适合小孩子。
奶奶发现到的“高级大坑”,别人家的奶奶也发现了。有时候,“大坑”外面排满了人,情急之下,奶奶只得带着已经等不及的我,跑到另外的地方。
那种没人排队的,一般都是两条石头条横着就搭建起来的。夏天的时候,还没有特感觉到不同,一到冬天,就差异特别明显。
当你蹲在石头条上面,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脱下裹在大腿上暖和的裤子时,忽然一阵大风从石头条下面“嗖嗖”地吹了上来,让人全身打了寒颤,鸡毛疙瘩全部竖立了起来。
那个时候,总是感觉来到这种“大坑”方便,是一件多么煎熬的事。大人麻烦,小孩难受。
难受,还是在没有看到邻居小姐姐发生事件之前。
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本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由于“大坑”的存在,我们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加有限。大人们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着:不要去那边有“大坑”的地方玩,很容易一不小心掉下去。
“大坑”遍布的地方,一下子就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禁地”。虽然如此,也避免不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去挑战,禁地旁边的快速飞走。
有一次,邻居的一个小姐姐也和她的玩伴去挑战了。可惜,她没有挑战成功,那一次,“大坑”差点要了她的命。
“救命啊,救命啊!”
当几个玩伴丢了魂似的,到处呼叫大人们帮忙的时候,那个小姐姐已经在大坑里做垂死挣扎。
大人们急匆匆地拿着竹竿来到“大坑”旁,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先救上来再说。有的迅速提着竹竿;有的直接跳下去“大坑”,帮忙托起小姐姐;还有的赶紧提着一水桶的水过来帮忙准备给孩子洗漱;有的急忙跑去叫赤脚医生过来做急救。
在那个没有救护电话120的年代,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都是救命的白衣天使。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掉入“大坑”的小姐姐捞了上来。
“孩子,孩子,你怎么样了?我的孩子啊,你会把妈妈给吓死……”
小姐姐的妈妈抱住自己的孩子,已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看到这个场景的我,对那个“大坑”更是望而却步。
后面几天,我都不敢去到那个“大坑”。感觉自己一不小心就要掉下去,以前只是觉得蹲在石头条上有点难受,现在已经又多了一份心理阴影:胆战心惊。
奶奶看出了我的顾虑,并把这份顾虑转达给了父亲。
父亲考虑再三,决定自己也去挖一个“大坑”。但是,他会搭建一个不一样的“大坑”,为了给孩子带来便利,更是为了安全。
选择了自己的一块耕地,挖了两个不是很大的“大坑”,里面平铺着石头条,而且还用水泥铺平。父亲做事及其细致,他挖的这个“大坑”,而且用土结石盖得严严实实的。在当时,是属于最牢固,最安全的。
为了孩子,父亲跟亲戚借了钱,盖了一间最高级的“大坑”,服务了周围的群众,更重要的是,让我不再因为要去解急而心有余悸。
后来,经济发展了,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大家都盖起了楼房,自己家里都设置了洗手间,不用再跑到外面找“大坑”了。
如今想起来,当时叫的“大坑”,也就是现在的:公厕。社会的发展,注重着环境的质量,那些“大坑”都被填平了,现在的公厕,都是流动性的车厢设计,几乎都是封闭式设计。“大坑”被填平的土地上,大家都盖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土地面积有了更加合理利用的价值。
大坑,消失了。农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