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沟通》02:你真的懂倾听吗?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读《高难度沟通》的第一部分---人际关系难题的根源,第11页----33页。
这部分内容讲到不良沟通模式的形成及如何改变,作者分析了三种对话交流系统,并相应地介绍了四步法来处理这三种关系,其中第三步“分享”,告诉我们学会倾听很重要。
01 不良沟通模式的形成
大家对沟通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忽略它当它不存在,时间长了,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不良的沟通模式。
“没有人喜欢艰难对话,它不像闲聊那样轻松有趣”,但拖延只会使问题升级,沟通问题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
朋友玲玲刚和婆家的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很不习惯,她说婆家人比较内向,不善沟通,彼此之间有什么矛盾和问题是不能说出来的,无论是不是本身有错,不能被指出来,否则就觉得很没面子,120个的不愿意,沟通一下不但问题解决不了,反而小事变大事,于是为息事宁人,有什么事都憋在肚子里,自己消化。
时间长了,玲玲掌握了这个规律,对公婆闭口不言,她说对于这样的环境,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不沟通,能闷着就闷着,有什么不对,千万不能指出来,否则双方产生更大的隔阂,彼此间闹别扭,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久而久之,玲玲习惯了,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种不良沟通方式,凡事缄口不言,最多点到为止。
这样的环境让人很压抑,玲玲有段时间非常抑郁,孩子小的时候,她给孩子报个亲子班,每天带孩子出去玩,尽量少在家,她受不了那种气氛。你能想想回到家,三四个大人无话可说,小心翼翼地闷着的那种场景吗?这让人透不过来气,还好,后来他们分开住了,天空终于恢复蓝色。
习惯了长期的不良方式的沟通,大家都回避问题,时间长了,慢慢麻痹,然而问题始终是存在的,像书上所说,“它像颗毒瘤一样”。那这样就没办法了吗?作者告诉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转换良性的沟通方式,通往健康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强迫他人改变,但我们可以影响别人,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
是的,三代人一起住。沟通不好,的确都不痛快。但在不能逃避无可选择,不得不天天面对的这种重要关系下,我们还是要努力争取良性沟通方式的改变,首先改变自己,选择我们自己要怎么做,并为此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带动对方做出改进,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总体的期待,而不是具体的期望值上。”
如何理解这句话,何为“总体的期待和具体的期望值”?
比如你想和老公处理好一直以来的隔阂关系,你要眼光放在长远的互相理解和体贴的和睦相处上,而非今天你是不是又加班不陪我,我不开心的时候你有没有对我呵护有加,结婚纪念日你是不是又忘了......如果每天纠结于若干的小事,也即上句所述“具体的期望值”上,难免心生怨气。
那么从此刻起,我们从自身做出改变,不拘泥于小事,眼光放长远,改变态度,试着去良性沟通,不自找烦恼,因为我们能决定的是自己怎么做,不是别人。
02 倾听对方
在《高难度沟通》中,作者将人际关系归结为三种类型:
1、择定关系,即爱人、朋友、老板......你必须要每天面对的这种关系,有沟通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化解,
2、偶遇关系,如商场服务人员,买东西的店主等, 我们毕竟没有太多的精力,这种关系可以绕道而过;
3、承继关系,如爱人的家人、孩子学校的老师,工作中的同事等,因为则定关系中牵连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交流,我们需要设定界限,如果对方越界,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作出回应。
接着,作者介绍“四步法”,用来处理上述三种关系类型。即第一步确定优先次序,第二步提前准备,第三步分享,第四步实践。
其中第三步“分享”,说的是倾听。《高难度沟通》中的几段话特别给力:
我们总是不愿意去理解别人,总是想说服别人,我们不是在参与谈话,而总是试图驾驭谈话。
相当多的人都坚信自己才是正确的,无论什么话题,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无懈可击,如果我坚信自己正确,而你的观点却跟我不一样,那你当然是错的。我的观点是对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活雷锋,在热心帮助你改正错误。
问题出在哪?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们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不同的视角,妨碍我们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都在试图操控谈话的结果,而不是参与对话、分享观点。
是的,沟通难的问题是,是我们一直在“说”而没有“听”。
倾听,是我站在你的立场,去试着了解你的观点,但并非就放弃我的观点。你的观点对我来说并不一定可取,但我需要暂时把自己的看法放在一边,从你的视角去看这件事情,我和你一起参与对话,而不是试图在对话中论个输赢,一定要打倒对方,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决胜负,争个谁是谁非。
尊重对方,在意见不同时,我们试着去倾听别人,暂时放下自己,换个视角看问题,显出自己的格局,这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谁都怔怔有词,试图说服对方,坚决不承认自己观点有毛病,拒绝聆听并理解别人的主张,那注定是一场难以沟通的艰难对话。
你有没有中枪呢?生活中我们遇见的矛盾是不是大多如此,面红耳赤的争论互不相让,急于证明自己的主张如何正确,我对,你的就一定是错的,忽略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不然何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味地固执己见,自说自话,不愿倾听别人,不懂得交换视角,于是造就了越说越来气的争吵,形成紧张的交流关系,直到最后关系的破裂,为何有渐行渐远的夫妻?隔阂至深的父子,视彼此为对立面的老板和员工?因为是我说你要听,而非你说我听。
换位思考,在大家冷静的时候还有这样的理解,这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但在直面冲突的时候很多人却忘了换位思考,一味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排斥对方的观点,竭尽全力去证明对方的错误和不可理喻,双方像斗鸡似的,争个面红耳赤,彼此试图说服对方,听从自己,因此,合作伙伴间可以一拍两散,朋友间招致合久必分,爱人间伤了感情。
这个时候如果一个在说,而另一个肯暂时放下自己,愿意冷静去听的交流方式的话,想必不会引起那么激烈的冲突,对方获得尊重,而我们也比较客观。我愿意换位思考,我愿意更全面的了解问题,以进一步审视我的主张的正确性,和分析彼此意见不同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意味我一定会放弃我自己的观点。
不急于证明自己,如果对方固执己见,甚至有显而易见的错误,我们听对方说完再分析再交流,有说要有听,如果苦恼于对方不肯听自己的,他只管讲他的,恼恨他情商太低,那我们不妨首先做那个情商高的人,我们先听后说,不试图操控谈话,而是一起参与谈话,避免冲突。
如引言中所说,我们不能勉强别人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从而可以影响别人。我们先换个角度看问题,愿意倾听对方,是不是会影响对方也愿意倾听我呢?
经常见的例子,是夫妻双方,妻子苦恼于爱人经常加班,不懂得陪护她,甚至把重要的日子也忘的干净,埋怨对方不懂的关心爱护自己,而丈夫抱怨说辛苦加班是为了挣钱,营造家庭更好的经济能力,也为了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彼此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争吵激烈的时候,恶语相向,妻子骂丈夫工作机器,丈夫骂妻子不懂得知足常乐。
其实双方如果肯冷静下来听听对方的诉求,换个视角看问题,坦诚交流,或许可以互相理解,并找到共同认可的相处方式。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相信我们生活中太多的苟且,伤害了我们彼此的感情,无论夫妻间还是同事间,家庭关系还是工作关系,之后让我们在有可能产生争论的时候,放下自己,学会倾听,换个视角看问题,去努力缓和关系,相信我们所遇到的艰难对话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