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这张立体画,你能看得懂吗?
毕加索的立体画,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并且觉得不好看。我的感觉也一样,今天当我听了蒋勋的讲解之后,才知道这幅画创作的背后竟有这么多的故事和想法,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历史上不朽之作。
以下内容整理自蒋勋的音频《蒋勋聊艺术大师:你的私人博物馆——毕加索》
20世纪初期有两个大的画派,1906年的野兽派和1907年的立体派,野兽派比较重视色彩,主观性;立体派比较重视块状的分析,分割,比较重视理性分析。
毕加索立体派画作,受他之前在非洲看到的非洲雕刻的影响,人物的脸呈现几何的图案。这个时期的毕加索试图在寻找一种新的空间形式。
毕加索16-19岁曾经住在他读书的地方——巴塞隆纳,那里有一条街,名字叫亚威农,那条街全部是妓院。
16-19岁的男孩对性有很大的好奇和渴望,他常常找许多朋友一起去逛这条街。十年之后,26岁时(1907年)他画了这张作品。他在回想他16岁的时候去那里的经历,其实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时候心跳很快,只记得那时候常常想要看到一个女人的脸,又赶快转过头,生怕被抓进去,然后又跑掉了。
所以他认为那个时候的视觉根本是一个不准确的状况,所有的记忆里的视觉都是片断的,可是那些女人的脸非常的强,因为只有在那么大的性的渴望当中会发现那些脸既像魔鬼又像天使,很怪异的脸,她们盯住你不放,然后可能叫你进去之类的,还有她们搔首弄姿的各种动作。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毕加索把视觉变成感觉跟分析,所谓的分析是说他重新去思考。
16岁到19岁,他倒底经验了一个什么样的视觉,他已经有点不太容易记得,有些已经忘掉了,可他现在希望把这些破碎的记忆拼起来,好比一张被撕破的照片,想再拼出这张照片里原来的图像,它有点像我们今天看到的切割的块状。
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毕加索在26岁时去画他16岁的故事,他的记忆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而那个记忆又是很强烈的,所以记忆本身已经变成很多破碎的记忆被拼接的一个过程,所以画面里面出现了这种切割线一样的分割点,而人物也变成这样一个变形,甚至他大胆的把非洲雕刻那种很强烈的表情性的东西直接放到画面里面去。
这张画他画了很久,构想了很久。原来他就是想画一个妓院,就是想画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去过妓院的那样一个经历。
通常的艺术家都不会去面对自己这种同题,所以说毕加索非常奇怪,他在绘画的艺术的世界里,从来不会回避他的问题,他总是真实的不断的去呈现他自己。
在草图里这张画其实是有两个男子、三个女子,后来他改掉了,他把男性全部去掉了,变成了五个女性。这个改动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就变成了毕加索自己在单独面对他的回忆,而不是一个客观,因为只要有另外一个男子在里面,就成了客观,现在变成毕加索自己在面对他的回忆,即记忆+视觉。
画中有的人的头部跟她身体的坐姿都不见得能够完全连接,这个人物的头是不是就是这个身体的,我们也不知道,因为他大概看到一个妓女很粗野的坐在地上,他就记忆了这个身体,他又记得有一个妓女转过脸来说,你不进来我就骂你之类的,他就画了一个这样的脸,他其实是很片断的,这幅画就是一个片断组合的过程。所以,如果大家不去体验用记忆的方法去画一张画的话,是很难了解的。
画家兼具了感觉者跟分析者两种角色。
这张画是历史上一张不朽的巨作,20世纪里没有任何一张画能代替这张作品。
当然,每个人不一定都要懂立体派,因为立体派是一个非常专业系统的一个视觉研究,它在整个艺术史上,绝对不能不谈它。
今天当我们听完这些理论,很可能你在理智上完全知道立体派在做什么,但是你在看立体派画的时候,可能还是会觉得不喜欢,因为你有你的美的习惯。
艺术,不见得都是美的。
艺术有两个部分,有一部分是面对大众的,如何把在生活当中一般人最关心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跟大众之间最好的沟通的关系。
艺术,不只是赏心悦目,艺术里面有思考的问题。艺术一定有一个部分是属于艺术专业领域当中,他自己要进行的改革跟他提高的部分。
每一个专业,不只是艺术,在任何的一个知识系统的专业当中,外行人是完全不懂的。
毕加索的立体派,是一个巨大的视觉革命,而不仅仅是绘画革命。正如网上说的:这幅画的伟大意义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形式既不同于自然中的三维空间形式,也不同于传统绘画中的二度平面表现出来的幻觉感,他创造了 “第四空间”。毕加索之所以在艺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也是因为他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立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