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4·33)
【原书卷四·三三】
辛未圣驾南巡,西湖僧某迎于圣因寺。上以手抚其左腕,其僧,遂绣团龙于袈裟之左偏;客来相揖者,以右手答之,而左臂不动。杭堇浦嘲之云:“维摩经院境清嘉,依旧红尘送岁华。夸道赐衣曾借紫,竹边留客晒袈裟。”
辛未,指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年,乾隆第一次南巡。
圣驾,音shèng jià,释义为皇帝或临朝皇后的车乘。亦借指皇帝或皇后。《魏书·崔光传》:“辕关峭崄,山路危狭,圣驾清道,当务万安。”宋·丁谓《丁晋公谈录》:“至十年,果契丹兵寇澶渊,圣驾亲征。”
南巡,音nán xún,天子巡行南方。《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南朝·梁·沈约《宋书·文帝纪》:“昔汉章南巡,加恩元氏。”
圣因寺,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西湖锦带桥之西侧。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康熙四十四年(1705),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五年(1727)将部分园林改为圣因寺,之所以名为“圣因”,是因为寺中供奉着康熙皇帝的牌位,即神御所在。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宫。圣因寺以风景驰名天下,整体院落坐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所藏贵重之物甚多,内奉有康熙帝之牌位。此外,禅月大师所画之十八罗汉刻石亦珍藏于寺中。圣因寺的藏经阁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建成文澜阁,存放《四库全书》。这是圣因寺遗留下来的保存最好的遗迹,也是杭州唯一的黄琉璃顶建筑。同治元年(1862),圣因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存遗址。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公园。现在为杭州西湖“清行宫遗址”。
袈裟,音jiā shā,梵语 kasay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即指僧众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佛教传入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傧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傧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傧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着黑衣。《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中记载:“一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二离寒热、蚊虫、恶兽;三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四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五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六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十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
杭堇浦,即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号堇浦,别号智光居士、秦亭老民、春水老人、阿骏,室名道古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64)》。
维摩,即维摩诘,音wéi mó jié,又称维摩罗诘、毗摩罗诘、净名、无垢称、金粟如来、净名居士、维摩居士,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32)》。
借紫,音jiè zǐ,意思是唐宋时规定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服紫,未至三品者特许服紫,称为“借紫”。宋·王溥《唐会要·内外官章服》“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诏”注:“天授二年八月二十日,左羽林大将军建昌王攸宁,赐紫金带。九月二十六日,除纳言,依旧著紫带金龟。借紫自此始也。”《宋史·舆服志五》:“或为通判者,许借绯;为知州、监司者,许借紫;任满还朝,仍服本品,此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