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青下的时光短篇小说散文

《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

2018-01-14  本文已影响328人  pixiu小品文

  小品文/高平

    几年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的文章,核心观点是:“上有老下有小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要对得起家庭,不应马虎生活”。

    说的多有道理呀!于是收藏至今,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仿佛有一根小木棍在敲打自己的脑袋,便似从梦中惊醒一般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该不忘使命,上孝父母、下育子女,更加脚踏实地、担当前行呢?是不是该多回家看看,看看那生你养你的家乡、土地和亲人们?

    说实话,年轻时对家的概念并不十分在意。春节回老家过年,基本上是2-3年一次,没个准儿。直到近几年,才突然间觉悟了一般,觉得非要年年回去不可。

    每次回去,见父母老了许多,心里感触良多。他们没过去那么硬朗了,走路快不起来了,重东西拿不动了,神采也弱了。看到他们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真叫人心酸。那时就想,要是永远不离开家、天天陪在他们身边该有多好!然而,呆不了几天,又得离开。

    两年前,春节马上要到,一个朋友的母亲却不幸去世。这让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都受到极大的触动,真不知道他们一家人该怎么过好那个年?今年写这篇文章时,春节又要到了,突然知悉一个外地的大学同学父亲逝去,心里好不发凉、悲苍。虽然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轮回,谁也躲不过,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将来真的会有一天,亲人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一)记忆中的童年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过了不惑之年,每个人都开始思考的多了,思考工作、思考家庭、思考生活与人生。想的越多,感悟的越深。岁月,轻轻,无声而逝;时光,刹那,永不回头,不经意间,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快30年了。如今,在工作地成了家,娶妻生女,过上了苦尽甘来的稳定日子。但多年来,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家乡与亲人们的思念。

    记忆中,那夏天的葱绿、秋日的黄叶、春天的布谷鸟与冬天的雪野,都是家乡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画面。它们是遥远而清晰的,温暖而亲切的。有许多时候,连梦里都是那些总也不褪色的记忆:农村的小土院、冒着热气的土炕头、大柳树下儿时的玩伴、骑在墙头对着火烧云发呆的日子、冬天的冻梨那味道、上学回家时从车窗爬上火车的故事……

    如今条件好了,我们由过去的小土房住成了高楼大厦,普通火车也坐的少了,一色高铁、飞机、家庭小轿车……生活虽富足了,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并没有减少,甚至年龄越增,思念愈发控制不住。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对任何背井离乡的人来说,无论你闯出一番什么天地,原乡情结是永远抹不去的。

    记得7年前春节回家那次,我执意想看看儿时的学校,找一找童年的感觉。于是,大冷天里,带着10多岁的小女儿特意跑到了村头的小学校,映入眼帘的景象让人感慨万千。儿时不经意间种下的小树,已如我们一样长大又要慢慢变老。除此以外,整个学校焕然一新,低矮松软的小土房被坚实的砖房取代。校园整洁开敞,没有了烂泥巴,操场围也起了校墙,四周不再是过去由小树林和农田天然筑起的围墙。冬天的阳光照到雪白的墙面上,那抹耀白却刺痛了我的双眼,过去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小时候,我们每天都是结伴步行上学,没有大人接送,也没有各种补课班。一个老师往往身兼几职,既教语文也教数学,外加自然课(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留的作业就是几道计算题,再把生字生词写5遍。那时候,每天都有体育课,名字极其形象,叫“活动课”,大家要么在操场上玩,要么就是跑到田间地头抓蛐蛐、采蘑菇、荡秋千……

    大自然永远是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乐土。有时候,体育老师还领着我们跑到2公里的旷野抓大蝈蝈、采野果子,教我们如何用小柳枝作画,远处巍峨蔚蓝的阴山就是背景,溪流边那片温润细软的河滩沙地就是我们天然的画纸。偶尔,还会有模有样地帮农民伯伯们干干活儿。

    冬天值日是一件责任重大、却又叫人头疼的事。天黑漆漆的就得爬起来,提前到学校。除了打扫卫生,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把班级的火炉生好,以迎接新的一天。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储备的干柴会发潮发湿,很难点火,甚至老师同学们都到齐了,教室内还在到处冒烟。每每遇到这种事,弄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保证冬天取暖,学校要求秋季开学报到时,我们每人上交15公斤的干柴,不太干的要扣减份量。因此,暑假期间,就要提前备好、晒干。

    那时候,虽然苦些,但我们过得很充实,有激情,或者说是豪情满怀,觉得自己也可以和大人们一样,做一些有意义的“大事”。记得有几年内蒙古西部大旱,学校要求署期上交一些诸如车牵子等耐旱易生植物的草籽。每人至少3斤,据说是准备让飞机统一向荒野和沙地喷撒这些种子。为国分忧,为家乡添彩,对我们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来说,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大事呀!只交3斤草籽,怎么能够?

    一到仲夏,西北就开始执行“夏令时”,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才上课,6:00放学,晚上9点以后太阳才落山。午间2个半小时,大人们往往要午休,而我们这些孩子根本就不安份。不是跑到村边的水塘里游泳,就是潜入小树林去打鸟、抓毛毛虫、爬树摘下厚实诱人的榆树芡,满把满把往嘴巴里塞,在炎炎烈日下忙的不可开交。当然,也免不了会出现一些令人生厌的恶作剧。比如有小伙伴把打到的小鸟带到班级玩,吵醒了在校午休的老师,被罚站一中午;有几个男生偷了农家的瓜,被人家追到了学校;上课铃刚响,有几个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回坐位,可腿上还在淌水,被罚站一节课;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领大家朗读课文,突然一位女生惊声尖叫起来,原来一个大毛毛虫都快爬到她的肩膀上了,估计又是后桌的男生……

    每当我与女儿谈起这些往事时,她总是睁大双眼,像听童话一样问这问那么。其实,我心里最清楚,她对我们小时候的那份自由、嬉逐、欢腾、原野充满了向往与渴求。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里,远没有农村孩子对大自然的理解深刻,可能是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城里、被隔在了砖头水泥墙内的原故,什么花呀草呀、庄稼的,一个也不认识,这不能怪孩子。

    那年回家,发现村里还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听说在村小学读书的孩子只有7个,我的心不禁一颤,难道孩子们都辍了学?后来才打听到原因。如今,村里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好,很多家庭要么到城里买房,要么租房,孩子从小就被送进城读书,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外来工的孩子们。城市的教育、医疗、生活等各方面都好,农村确实比不上。欣慰之余,却又感到有些不舍。童年是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时光,也许乡下与旷野,才更会令人生出天性中的那份童真与质朴来。孩子们一旦走进城市的繁华,就意味着远离了旷野的宁静,他们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

    话虽如此,我还是真心祝福那些入城的孩子们,包括仍然在村小学读书的外来工的孩子们,都能由纤弱的幼苗长成一颗一颗参天大树。

    (二)我们皆因爱与生,因希望而活着


    春节回来后,朋友同事总免不了相互向候、交流一下各自老家的情况。总结起来,回家乡过年的,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一般是假如父母健在,那里的亲人多,热闹,因此都要回老家团聚。有些孝顺的子女,还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一起过,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是如果父母已经不在世,就与岳父岳母一起过。第三种情况是如果双方老人均去,只有夫妻独自过年了,或者到自己的孩子处一起过………凡此种种,无论怎么一个过法,其实每个人想要的都是亲情和在此基础上的团圆热闹劲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幸的事也常在身边。两年前的腊月28回老家前一天,我还参加了一个葬礼,是一个朋友的母亲逝去。60多岁正是该享享福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尘世,真是令人感叹,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过短暂与脆弱。他当初的一句话,让我们一生难忘:“我妈活着的时候,总嫌她唠叨,有时候还有些烦。如今想要照顾她、哪怕多陪她唠唠嗑都没有了机会。最后悔的是拥有的时候不懂的珍惜,失去了才发现……。”

    我知道,他最想说的就是乘父母健在,尽量多陪陪他们,免得将来留下悔恨与遗憾。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什么也无法替代感情!父母是一座山,哪怕你已经五六十岁了,在他们眼里,你永远是个孩子;父母是一个依靠,他们在,家就在。一旦他们不在了,家的概念就会变样,亲戚们相互走动或逢年过节围坐在一起的时光会日渐稀疏,纵然是兄弟姐妹,能够聚在一起的时候也同样会少许多;父母是一个寄托,他们不在世了,儿孙们想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姥姥姥爷家的愿望,也只是想想而己。

    老人就是我们的福祉。我的奶奶活了97岁,属于典型的自然老死而不是病死的长寿老人。她的姐姐92岁时辞世,我的爷爷82岁那年离开了我们。因此,村里人都说我家祖辈上积了大德。

    奶奶为人善良,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小时候,我家住在村西头的一个大院子里,门口有一片平坦干净的土平台,方言叫“圪踏踏”,是一个夏天纳凉的绝佳之地。一到午后,这块“圪踏踏”上总是挤满了乡邻们,老人小孩、男人女子,一派和谐,甚是融洽,俨然是奶奶开办的一个“没有咖啡的乡下露天咖啡厅”。

    那时候,我家房后有一个开阔的大水塘(如今已被填平,盖了房子)。大人们在“圪踏踏”上乘凉聊天,孩子们就到水塘里快腾。那里是天堂,下水游泳、抓鱼、打水仗、在水边用夹子打鸟,自然是少不了节目。水塘里有鱼有蛙,水鸟成群。那些长腿的、红嘴的,尾巴一闪一闪的水鸟举步优雅,啾啾闪跳,色彩越艳丽就越机灵。没等你接近,它们就轻轻巧巧地绕飞到更远的水边。午后的水面暖暖的,到处是仰天躺着晒太阳的翻车车(学名鲎虫),弄得水面红通通一片,还有小蝌蚪黑黝黝地聚堆游动。这两样小东西,小鸡小鸭最爱吃。

    每逢乡邻们下田干活儿前,总要先到奶奶的“圪踏踏”上坐坐,乘乘凉,说说话。有这个欢乐无比的大水塘,让“圪踏踏”上的光阴平添了一份难得的风景。卖爆玉米花、高粱米花的生意人开张了,卖果干的外乡人也来了。随着嘭的一声响,铁丝网袋里蹦出淡黄色的爆米花,一堆堆一簇簇,油汪汪香喷喷,引的水里玩累的孩子们不顾身上的泥水,着急奔上岸来。当时,爆米花大部分是用粗粮爆出来的,当然也有用小麦加点糖精,爆麦粒花的,那可是最奢侈贵重的美味了。爆米花和果干都不用现金来买,都是拿自家的细粮来换。不一会儿,我们这些获得大人批准的孩子便跑回家,用小铝盆端出一盆一盆的麦粒来,咚咚跑来时的那个满心欢喜劲儿,甭提也能看出来。

    到半下午,阳光的炽热劲儿刚过,体力人就该到田里。因此,“圪踏踏”上就剩老人和孩子们。悠悠的白云掠过远处的阴山,老人们讲述着那些关于大山的传说、家乡的故事,它们如轻风一样美妙,如世外桃源一样久远;哪家的儿子娶了个孝顺能干的好媳妇,哪家的女儿可没嫁好人家,结亲前一定要注意考察对方的门风呀,这些千百年来不断重演的经验和教训总是令人津津乐道。快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全部散去。 

    不一会儿,落日的金晖处处闪耀起来,那个时候,水塘里便蛙声一片,随之,牧归的牛羊也跚跚而来,悠闲地品尝着水塘里的那份甘甜。

    冬天到了,“圪踏踏”上的美好光阴暂时告一段落,只能等待下一年春暖花开,但奶奶对乡邻们的吸引力仍然在延续着。即使寒冬时节,不少人路过我家的大院子时,仍不忘记到奶奶的屋里坐一会儿,唠会儿家常,连新嫁到村里的年轻媳妇儿们也不例外。奶奶虽然不识字,但思想并不守旧,与年轻人一样能够处的来,哪家有个忧愁烦恼的,总要让她出出主意。有时候,我不禁在想,到底是那个土平台有吸引力,还是土平台因奶奶而充满了吸引力?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并非是拥有一箱财宝的人,而是他拥有了一箱财宝都买不到的东西。1995年结婚之时,妻子随我回乡。奶奶的土坑上满满的围坐了6位老太太,三娃奶奶、六娃奶奶、全忠奶奶……此番介绍结束,妻子有点愕然,谁曾想到这6位老人的年龄个个超过了70岁。奶奶的人缘极好,时髦点说是“极富人格魅力”。小时候没有在意这一点,几十年后,我才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都非常喜欢她,喜欢她为乡邻们创建的那个情趣无尽、与世无争的“欢乐园”。

    在记忆中,奶奶从来就闲不住。她的身体非常好,从来就没有穿过厚棉衣,那件缝缝补补的蓝布衣常年不离身,冬天也要整天开窗。她虽然是旧式的裹脚老人,毎天下午都要踮着小脚,把整个大院子清扫一遍,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大家都劝她几天清扫一次就行。她说,“干净了住着舒服,院子里乱糟糟的会让人笑话,说我们家过日子邋遢。那样,有哪个年轻姑娘会愿意嫁过来做媳妇儿?”

    奶奶一辈子勤俭过日子,连一个新鲜的水果都没吃过(当时只有桔子罐头),更别提坐过火车了(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跑起来那么平静,水不会洒出杯子)。她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十多公里外的娘家亲……她生于民国元年,见过国民党的部队、受过土匪与日本鬼子的抢劫、八路军吃过她做的饭。她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她一生饱经沧桑,但从没有住过医院,有病了也仅是喝片索密痛(一种止疼片)。 

 她经常后悔地说:“听说土匪要来,我们这些女人就吓得跑到了村外的庄稼地,此前会把耳环塞到墙角的老鼠洞里,结果回家后再也找不到,估计是让老鼠戴上臭美去了,那可是纯银做的!如今,全国解放了,太平了,还是现在的时代好!长大了,你们要与人为善,多学本领。”她一直在教导和惦记着后辈的儿孙,我清楚地记得,八月十五家时家里做的月饼,奶奶要一直留到冬天,等我们这些孙子放了寒假回来吃,她有一颗满是慈爱的心。

    在农村,老人们一般在60岁那年就要把馆材备好,放着。每年春节回去,我们这些孙子们都盼望奶奶能活100多岁,可她总说过不去。2009年5月的一天,刚吃过早饭,奶奶就让我父亲和叔叔把早在三十几年前做好的馆材搬出来晒一晒,把妆老的新衣拿出来暖一暖,觉得自己不行了。结果一个多小时后,就真的离开了我们,永远的离开了。我从3岁起就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她离开那天,我没能及时回家看她最后一眼,也没能紧握那亲切熟悉而满是老茧的双手,再次感受她的那份温暖与爱……

    我们的亲人终归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我们皆因爱而生,因希望而活着。以前,我一直以为,我还没有长大,还没有能力给奶奶买水果和好吃的,没有能力陪她坐一次火车;我一直以为,等我长大了,就可以办到;我一直以为,她会永远在老屋里等我,无论何时,只要喊一声“奶奶,我回来了”,那个亲切的人便会欣喜地奔出来。然而,我错了。 

    多少次,我在梦中回到了家乡;多少次,我走进了那熟悉的老屋里,热乎乎的小土坑正冒着泥土的芬芳,随时准备为多年在外的游子消除满身的疲倦;多少次,在梦中依入你的怀抱,听那过去的故事,忍不住毫无顾及,哭出声响。

    “奶奶,我回来了。现在我有能力了,您不是还没有吃过新鲜的水果吗?我给您带了大筐大筐的草莓、香蕉、樱桃,还有荔枝……多的数也数不过来,叫都叫不出名字来。您不是还没有见过火车,出过远门吗?我要接您一起去坐卧铺火车,甚至是飞机,让您亲身感受一下它们为什么跑起来是那么的平静,连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晃出去……”

    然而,当我以为拥有了太阳的时候,却不知早已丢失了明澈的月亮。

    奶奶膝下共有6位子女,6个孙子,10余个外孙,她的大女儿(我的大姑)今年已经87岁。如今,我们的大家庭差不多上百人了,但是再也找不到那童年的美好时光了,后辈们也永远失去了她给予子嗣们的无限温存与慈怀。

    草枯了又绿,花谢了又开,走着走着,时光就薄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再也找不到奶奶,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再也回不到“圪踏踏”上的那些难忘的光阴里。上苍啊!你既然给予了我们生的希望,但为什么又要安排那么多死亡与离别的哀伤? 

    多少次,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家乡,老屋里空空荡荡,“圪踏踏”同样空空荡荡,只有老院门口那记忆中的“圪踏踏”的影子在风中徘徊舞动。

    多少次,我在梦中回到了村头的小树林,向着太阳奔跑,向着青草地奔跑,踏着童年的脚印,只为寻找那逝去的年华与生命的意义。

    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的开始与结束,也会经历相聚与离别。有些结束悄无声息,有些离开总让人措手不及。 

    不必悲伤,不必流泪,我们原本因爱与生,因希望而活着,勇敢地走过去,前面就会有更好的风景。看,奶奶正在远方微笑,身边围坐着的都是那些故去的熟悉乡邻。“圪踏踏”的魅力仍然在天堂里延续,那些迷人的故事随着敕勒川的琴声远远流淌,“没有咖啡的露天咖啡厅”再次响起生命的欢歌。


  (三)、想爱要趁早;不想失去也要趁早


    人过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我们肩负的责任很大。我们的亲人终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我们也终会有离开自己孩子的一天。因此,珍惜亲人、珍重朋友、珍爱人生,做这些一点也不晚。

    爱不需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就好。家有老人,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亲情还在。家才是你安魂入梦的地方,工作和事业失败了,可以重来,孝敬父母却永远不能重来。失去奶奶之后,我们这些后辈儿孙仿佛突然成长了许多,认为离家近的要多陪陪父母,路途远的每年至少要回家一次,与亲人团聚,哪怕只呆一天。2015年清明节,妻子上网发现1600公里的路程,机票只有600元,于是当即订了票,不为别的,我们只想回家看看。

    此外,我们还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过年包饺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老传统。其实,吃饺子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包饺子的过程。我觉得,这可以说是最能凝聚亲情的东西,感谢老祖宗发明了这个伟大的传统。记得有一年春节回家,我们发动起全家人来包饺子,有剁肉馅的、有和面的、有拌馅的、有擀皮的……连小孩子也要上手学习。一家人挤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看着孩子们笨拙而有趣的动作,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里,父母也好像一下了年轻了起来。几十年前,我们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笨拙而淘气。几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他们笨拙而有趣、好奇而非要包出个样子的决心,难道不是一种天伦之乐吗? 

    没有想到,如今我们一家大大小小足足有10口人了,如果从奶奶的后辈算起,那要好几百人。想想也是,自从我们出外上学,到各自成家立业,只留下父母在家,亲人们真正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过年的氛围在擀面仗轱辘轱辘的响动声中升起,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学着大人们的动作;亲人们挨挨挤挤,交谈的话语溶溶悦悦;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射到屋里,家的感觉浓浓暖暖。那时,一种久违了的、莫名的感怀顿时悄然生起,的确,难得一家老小一个不少、有这么一个大团圆的场面!

    过年团圆本是喜事,母亲却禁不住落了泪:“再过3天,你们就要回去上班……工作上要认真负责,千万不要出问题……今年特意多杀了几只羊……说实话,我和你爸还能够吃多少……”

    儿女们离家的日子越来越近,父母的心却越来越纠紧。

    每次离家,父亲都要把我们亲自送到村边的路口。母亲却没有跟来,她送到院门外之后,就悄悄转过身,跑着返回屋里……我们知道,昨天她已在隔壁的粮房里偷偷哭过多次。分离总是伤心的,既使那世上最宽大的母爱心怀也禁不住、敌不过这个不得不分离的日子到来。

    随着公共汽车的开启前行,村东的十字路口成为离别的地点。很快,家和村子就要从身后闪过,像思绪一样闪过,我们又要告别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和亲人。我回头从车窗望去,见父亲的手在不停的向我们摆动,嘴里喊着让我们一路小心。那一刻,我的双眼已然一片模糊,模糊中却分明感到,他的身影在冷风中是那么的消瘦苍老,站立不稳……

    “也许我们应该多请几天假!”

    爱不需要向谁展示,一生陪伴就真。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过上光光彩彩的好日子。兄弟姐妹之间也是两小无猜,相儒以沫。可是,当父母老的不能走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质声。

    “哥,你应该把爸妈接到你家住一阵子,二老经常念叨你。”

    “我知道,可是我太忙,再说你嫂子……, 再说爸妈来住不会自在,在你那儿不是挺好吗?需要钱,你就吱声。”

    “哥,爸爸心脏病又犯了,你该回家陪他到医院检查一下。我照顾不过来,因为最近婆婆的病重了,她躺在床上已经好几年,这个你也清楚。”

    “妹妹,辛苦你啦,我明天又要出差,过两天我回去,给爸妈买好吃的……”

    “哥,他们不需要吃的,需要到医院,需要见到你。你难道不明白吗?”

    “怎么不明白,不是还有老三吗?叫他陪着去!”

    “老三,他这么多年就那德行,根本指不上,你不是不知道。他说,你要管老人,他才管,否则他也不管!他看你的,因为你是家里的长子。”

    “长子怎么着,长子就应该处处吃亏吗?我不是早说过嘛,让爸妈轮流住我们三家,实在不行先送养老院,费用三家平摊,可是你们又不同意;什么老人还没到那个份,老三条件不好,出不起那个钱,都是你们有理……”看来,这位哥哥扬言出钱可以,唯独来自己家不成,找出百般理由不想管老人。

    于是,妹妹再也无法忍受。“哥,其实你都不配我这么叫,我这辈子不会再找你和老三,你也永远不要登我们的门!爸妈死也要死在我身边。不是我数落你,他们白生了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

    后面的结局无需多言,我们都能猜到,因为争执由谁家来瞻养老人,弄得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还不及旁人。我想,那个时候,作父母的虽年岁已高,无意改变什么,但他们的内心真的不清醒、真的不想说什么吗?一个能够把生你养你的父母都抛弃的人,将来真不知道,他的儿女会如何待他?

  爱不需要多少承诺,默默呵护就行。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大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谁又能取代她生为万物之本的地位。家就是我们的根,需要我们维护和珍爱它;作为子女,需要上敬父母、下育儿女,承担起上苍赋予生命的意义与责任。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孝顺、善良、担当,这三项是人生的硬杠杠,我们要做一个事业有担当、生活有情趣、家庭有责任的人。

  一位大学同学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结婚后把父母接到身边,和和睦睦共同生活了十多年。他说:“2011年母亲去逝后,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没能悉心照料,让她老人家少享了多年的福,一段时间里成了自己心里隐隐的痛。时间抓不住,记忆还停留在原地,有时想到母亲的音容笑貌就不能自已。人生循环返复,缘未尽,只能来生再续。老父亲今年已经92岁,身体硬朗,神志清明,但毕竟不比青壮。最近的元旦前,我集中休了年假,20多天陪在家中,散步遛弯,做饭聊天,追昔忆往,其乐融融。在旧时光里,听时钟滴嗒,品五味杂陈,甜苦都是最深的记忆。家人团聚闲坐,情尽诉,顿觉灯火可亲”。他的感悟是,“活在当下,珍惜已有,品味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幸福。孤单地来,快乐地在,无憾地走,应是你我最大的心愿”。

    从他的这些做法里,我们没有听到多少豪言壮语,只感到那些默默地呵护与孝心。

    经常听到不少朋友说,最怕晚上接到父母的电话,生怕他们生病,或者出什么意外。其实,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并不可怕,我们需要坦然面对。如何面对呢?不作多少承诺,也不作什么解释,勇敢的担起责任。不要等想要得到爱时,才学会付出。因为人过中年,已不再是青涩的少年,经历过世事的轮回往复,洗尽了生活的铅华,我们早已学会感恩和回报,早已懂得了珍惜和付出。比起那些痛失亲人的朋友,毕竟我们还很幸福与优越。

    不少人觉得,等有时间一定要好好安排一下,其实时间不是安排出来的,而是留出来的。因此,如果不想失去现有的一切,行动是第一位的,等待就意味着错过。父母尚在,就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回。我们何不趁早行动,做一个他们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何不终日缠绕在他们身边,感受那份永不苍老的爱呢?

   大校军官刘声东说的情真意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妈妈健在时,我远游了;我回来时,妈妈却远走了,这就是你不孝的儿子。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看过这些感人肺腑的文字,您会有什么感想?

    无论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有父母,有孩子,有家,有爱,才是完整的家;无论你多么的辛苦和劳累,无论你受了多大的委屈与不公,家会融化一切,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宽慰。 

    我们除了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还要对子女负责。我的女儿今年上了大学,用同龄朋友的话说“算是熬出头了”。不过,有时候又觉得她们成长的太快,一切仿佛就像昨天。想到他们毕业后就要工作、成家,将来也要为人父为人母,总觉得在心底暗含着一份不舍与眷恋。孩子是什么?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足够沐浴我们终生的甜蜜与温暖。自从孩子呱呱坠地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责无旁贷地做了他们的老师。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孩子身上找到了向往与寄托。这是上苍赐予我们最美好的情缘。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总是在施予与接受之间、爱与被爱之中轮回。有谁不想让这个过程精彩万分,而不是苍白无力呢?父母在,家乡叫老家;父母不在了,它只能叫故乡。因此,想爱,要趁早;不想失去,也要趁早,拥有胜过一切。当然,这种爱包括对家人的亲情之爱,也包括对朋友的友情之爱。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当你感到苦闷徬徨、忧伤优虑、急需帮助的话,除了亲人,别忘了还有身边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你最落魄困苦的时候,那个一直陪你到最后、哪怕什么也不说的人,就是最真的朋友。

  在此,需要提醒一点,如果你想更好地向老人尽孝、向妻儿尽责,向身边的朋友尽爱,在工作与事业上有所建树,千万不要忘记一个大的前提,把自己的健康管理好。100去掉前面的1,后面全部是0,这个1就是你的健康。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一切。

      (四)回不去的故土


  有一条路,也许你一年只走一次,却再熟悉不过;有一个地方,也许比不上城市热闹繁华,却从不寂寞。无论你走多远,心里都有一条线在牵着,那就是家和归家的路。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我离开家乡读书工作己经28年了,如果算上高中在外面的几年,差不多30年了。其实,30年来,心里感觉一直在回不去的故乡里流浪,时不时的萦绕在逝去的回忆里。因为时光总是义无反顾的前行,根本不照顾我们的情绪。面对这种无奈,我们唯有一边追随永不回头的时光前行,一边自己回头想想曾经走过的路,还有路上那些记忆中的风景。

    家乡是什么?是祖辈们生活的地方,是快乐与希望诞生的源头,是我们永远的根。家乡也许老旧破损、尘土飞扬,回家的路也许千里迢迢、风雪难行,但它在我们心里永远是一道至美至亲、至纯至臻的风景。那里的每一颗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朵白云、每一阵轻风,哪怕是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星芒,无不是离乡之人对故土的怀念、对亲人的牵挂。

    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莜面、二莜面(高粱面和莜面掺合)、土豆。晚上放学回来,大人们还在地里忙,自己和弟弟妹妹就用盐汤拌中午剩下的冷莜面,或者二莜面来充饥,加点醋、酱油、辣椒油,到院子里拽几根香菜,切碎撒入,就算得上最好吃的东西了。冬天玉米面压制的面条,因丝丝金黄、有点发硬发涩,俗称钢丝面,这也是极为诱人的。虽然离家这么多年,我还是惦记着这几样东西。估计我们的胃从小就习惯了这些杂粮面,如今的大鱼大肉反而让它不适。

  童年是什么?冰心说过:“童年是真中的梦,是梦中的真。”由此,我觉的,童年就是我们最真切的梦,因而它是用来回忆的。小时候,一放暑假,我和弟弟就需要帮父母看守瓜田,一直到夜深人静。尤其到瓜熟待售那几天,为防贼偷,就要有人在瓜棚里过夜。8月的夜是轻风送暖、蛐蛐齐鸣的夜,星星还在天空眨眼,而我们俩早已睡眼惺忪。月儿穿梭于云层之间,大地忽明忽暗。弟弟出棚看了一圈,没事,就让我先睡一会儿;后来,我又出棚看了一圈,同样没事,就让弟弟睡一会儿,轮流换班是我们的约定。微风和着蛐蛐的叫声在低语轻唱,青草和瓜香混合在一起的味道阵阵飘来,陶醉了田间的生灵、也陶醉了那迷人的夏夜。当父亲浇好旱地,半夜赶到瓜田的时候(那时村里的机井需要各家轮流使用,排队等候,24小时不停),我们两个孩子早已进入梦乡,忘记了身上的责任。

  对远离故土的人来说,家乡永远是心中的归途,亲人永远是割舍不断的思念,童年永远是抹不去的记忆。多少次,我在梦中回到了向日葵的金花在田畔摇曳的世界,回到了那熟悉的瓜房。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早已在工作地安家20多年。如今,我最大的愿望是与父母多在一起。可实际上,自从工作后,真正与老人团聚一堂的日子少的可怜,充其量不过30次。

  今年的春节又要到了,这次我提前两个月就定好了回老家的票。在此,祝福几天刚刚前失去父亲的那位同学能够从悲痛中尽快走出来;愿2年前那个隆冬腊月、突然失去母爱的朋友今年回家时,能稍去我对那位老父亲的祝福。同时,也希望身边的好友、普天下的远离故土之人都回家看看。其实,回去吃什么、喝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多多和家人在一起陪伴最重要。

 《你还在我身旁》是香港中文大学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读读她,也许会让我们的心灯更加明亮。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

  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

  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

  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这是一首倒叙诗,一位儿子缅怀母亲的诗。假如时光能够倒流,一切都能回到他母亲在世的模样,他能变回十年前的模样,慈母还能陪伴在他身旁,可一切只是假如……这是何等的悲伤!

  在此,我们唯有的祝福是:愿那颗从远处飘回的蒲公英的种子,在这位少年的心底生了根、发了芽,从而给予他在未来的成长路上更多的希望、自信与力量。

  其实,既然时光不能倒流,太阳不会从西方升起,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更现实的一个问题:对父母中尚在的一方,应该做些什么?父母全部健在的时候,更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的亲人终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我们也终会有离开自己孩子的一天,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在此,再次祝愿那位刚刚失去父爱的同学化悲痛为力量,珍惜当下、勇于担当,照顾好尚在的一方才是最好的选择。哲学家叔本华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里,愿你我不在迷茫,不在那回不去的家乡里徘徊、不在那逝去的回忆里悲伤,珍惜时光,阔步向前,让有限的生命缩放出绚丽的光彩。

    春节,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年到头要与家人团圆的传统大节越来越近。每个人都想回家,日子越近,这个愿望就越强烈,即使严冬的凛冽也无法压抑住它的炽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尤其是对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来说,更甚。

    写此文时,天正在下雪。寒风在屋外敲窗,冬雪在枝头飞舞,没等下笔,记忆的闸门已然打开,就由不得要思这想那,万千思绪最后落在“惦念”二字上,家乡的隆冬也是这么冷吗?也是大雪纷飞吗?

    最后,愿意送一首不知作者名字的诗《故乡的路》,以激励我们不忘故土和亲人,从而把未来的人生路走的更加扎实而有意义。

  老屋在身后,爹娘在身后

  我的脚下是一条路

  走出大山的路

  路的尽头是我的天空,我的梦想

  曾经满是补丁,而今西装革履

  城市里没有母亲纳了千层的鞋底

  城市里没有母亲会蒸的窝窝头

  城市里没有被烟火熏红的脸

  城市里没有黄土地

  我终于回来了

  沿着原先的脚印

  沿着来时的路

  翻过一座座山

  走过一条条河

  路旁是麦浪滚滚

  还有那没有香气的蒲公英

  走过红灯绿灯,走过车流人流

  脚下始终是路,路的尽头在哪里

  我终于明白,这一生,

  无论闯出一番怎样的天地

      总也走不出母亲的心

      总也走不出故乡的路

      母亲的心就是我

      一生一世的故乡路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许,此刻我们与大诗人白居易一样,在凄惶中夜深难寐,望着明月,情不自禁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五颗思念家园的心,在举目遥望那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之时,那些道不出的愁绪,也一定是相同的;五地望月,会一样地潸潸泪垂!

  其实,除了逢年过节,大家平日里可以多给父母、亲人、身边的朋友打打电话、发发短信、聊聊微信。只要有机会,经常见见面、谈谈心、叙叙旧、回忆回忆过去,说说那些过去的故事,有酒有茶也好,喝点白开水也罢……

  谨以此文

  献给那位刚刚失去父爱的同学

  献给两年前失去母爱的朋友

     献给所有的挚友与亲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