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谈伏笔和照应
前些天,读简友墨棠子 的长篇连载《钱小钱升值记》,读到第220章,我写下了如下评论:“哈哈,多年前的事到这里来照应了。可见你的结构能力,可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啊!”
什么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从字面上看,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穿过,虽不会留下脚印,但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是说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模糊很轻微的。草蛇灰线,往往用来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而作为一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主要是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这属于文章的结构方法。
草蛇灰线的说法最早是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提出的,他说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六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是“草蛇灰线法”。这种说法后来就被许多评论家借用了。
《红楼梦》脂批本中,脂砚斋的批语就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 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常用在小说创作中,具体有作为结构线索、作为“伏笔”和“照应”以及作为“隐喻”式表达这三个方面。
一、作为结构线索。
这种方法是指某事物(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直至后文关键处才得以点破,从而显现出一条清晰连贯的线索。
在《红楼梦》甲戌本第八回,宝钗看通灵宝玉的一段有批语道:“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这里对通灵宝玉的描写正是作为“结构线索”的体现。
第八回前有多次对“通灵宝玉”的叙写。
第一回: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第二回:
子兴叹道:“……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第三回: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黛玉道:“……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作品前三回就对“通灵宝玉”进行了反复的叙写,重点突出两个特征:这块玉上有许多字迹,是一件罕物;宝玉是衔玉而生的。通过开篇时僧人与顽石(通灵宝玉)的对话、冷子兴对贾雨村的“演说”、黛玉从母亲处“听说”、黛玉的“忖度”及与袭人的对话等,让读者对“通灵宝玉”加深印象。
直至第八回,才借宝钗“细细的赏鉴”,将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特点具体写出,并画图注明其正反面的模样。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又恰与宝钗金锁正反两面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相对应,从而揭示出“金玉良姻”的含义,暗示了宝玉和宝钗最后的婚姻关系。其反面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数语,在第十五回中北静王的问询和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等处均有对应。
后文还有多处与通灵宝玉有关的情节,通灵宝玉确实承担起了行文“结构线索”的重要作用。
获得“简书小说家”标识的简友扶青老师的长篇连载《寻画》也是如此,把一幅古画——郑板桥的真迹《竹石兰蕙图》作为结构线索,从开头的失画,中间多次让古画(包括真迹和仿作的赝品)现身,到最后古画回归原主,才完成故事。
二、作为伏笔和照应。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讲剧本创作时曾经提到一种观念:如果在第一幕布景的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这把枪一定要打响。这说的就是前有伏笔一定要后有照应。
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就是如此。前面的场次蘩漪说到后花园里有根掉下来的电线,要叫人去修,最后一场就有四凤在雨中慌乱奔跑,碰到这电线触电身亡的结局。
这种前埋伏笔后有照应的方法能使作品环环相扣,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照应的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之感。
《红楼梦》中,曹雪芹老先生简直把伏笔用绝了。仅举二例。
《红楼梦》有关“燕窝”的最早一笔,见于第四十五回。黛玉因犯旧疾,宝钗去探望时建议她用燕窝、冰糖熬粥吃,滋阴补气,当晚就让蘅芜院两个婆子,送了一大包燕窝来。
到第五十二回,燕窝又被宝玉重新提起。宝玉在潇湘馆与姐妹们谈花论诗,待众人散去,有意留在后面对黛玉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话未说完,赵姨娘来了,只得打住。
再到第五十七回,燕窝又被提起。紫鹃说:“你都忘了?几日前头,你们姐儿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进来……你和她才说了一句‘燕窝’就不说了,总没提起,我正想问你。”并且在俩人的对话中因“燕窝”而引出紫鹃骗宝玉说“妹妹回苏州去”准备出阁的话。宝玉听了,如闻晴天霹雳,顿时不省人事,把个偌大的贾府搅得一片慌乱。
从第四十五回至第五十七回,小小燕窝如草蛇灰线,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看似平常却上下勾连,此呼彼应,最终引起了轩然大波。正如脂砚斋所说,犹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
再如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两个小孩互相交换柚子和佛手,脂砚斋在这里批道:“伏线千里。”这就是说,板儿和巧姐交换水果是远远的伏笔,最后贾家败落后,刘姥姥救出落难的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就是照应。
使用伏笔应注意:
(1)前文有伏笔,后文一定要有照应,不然就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自然成文,尽量让读者无法轻易觉察到,切忌刻意、显露。
(3)伏笔与照应不宜前后紧贴,贴得过近,会使文章显得枯燥呆板。
在这一点上,墨棠子的《钱小钱升值记》是做得不错的。
如(第164章:惨烈车祸):
钱小钱刚把小女娃头部和小腿部位清洗好绑上布条子,警察就来了。
……
“警察叔叔,这个小女娃还有生命特征,救护车还没到,你们能不能先送她去医院?”钱小钱道。
“她头上腿上的布是谁弄的?”
“我,我以前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有一些紧急救援的经验。”
一民警看了钱小钱两眼,随后叫了一位同事将小女娃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钱小钱见小女娃被送走了,心里松了一口气,希望对方能挺过来,随后她拉着妹妹钱小宝继续下涵洞救人。
……
“吴队,救护车来没得哟,下面伤员情况有些重噢。”已经下到涵洞底的民警朝上面喊话。
“应该快了!先将人全都弄上来。”
初读时,我还有疑惑,怎么钱小钱回家过年,还插写车祸救人?是不是有点节外生枝?及至再读了50多章后,才恍然大悟:
“大姐姐,你还认得我吗?”小女孩儿直接冲到钱小钱面前。“我和妈妈找了你好久,不过我们终于在吴叔叔的帮助下找到你了。”
“钱小姐你好,我是唐喜的妈妈柳梦瑶,这次是专程来向你表示感谢的,感谢当年你对小女的救命之恩。”
“小妹妹,你还记得我吗?”吴勇强也上前道。
……
“那个,你,你们是不是认错人了?我不记得自己救过你女儿啊?我......”钱小钱话还未说完就被钱小宝打断了。
“姐,你不觉得这个小妹妹有些面熟吗?还有这位吴队。”钱小宝没有说警察叔叔,而是直接说的吴队,就是为了唤起姐姐的记忆。
……
那个警察给人的感觉有些熟悉,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钱小钱的目光最后直接停在吴勇强身上,吴勇强见她将目光停在自己身上,眼里带着一丝期待。
……钱小钱冥思苦想,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摇头,一会儿又皱眉撅嘴。
“在哪儿呢,好面熟,好面熟......”
钱小宝见姐姐还是没想起来,于是说了四个字。
“江家涵洞。”
江家涵洞?
钱小钱看着妹妹,目光再转向吴勇强及唐喜,突然脑子里划过一道身影。
原来前面写车祸是伏笔,隔开五十多章到这里才来照应,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啊!这里写唐喜母女来寻找钱小钱,既表现了被救之人的感恩,又强化了钱小钱的助人品德,还让吴队再次出现,让他在后面有所表现,而不仅仅是一个过场人物。
再如扶青老师的长篇连载《寻画》,其中的伏笔照应也是独具匠心的。
(寻画(24)神童吴敦):
倒数第二出场的这个孩子叫吴敦……
朱亦然连下十盘水平悬殊的棋有点怠倦,与吴敦开局后连走了两步欺招,他想速胜。吴敦抓住机会咬紧不放,一炮一车逼死一马。
朱亦然丢一马后方打起精神认真对待,怎奈形势大劣,他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扭转败局,在校长和体育老师的注目下他竟然输了!
朱亦然脸色微微发红,问道:“你叫什么名?啊,对,吴敦。嗯,吴敦,这棋你下得不错呀。来,再来一盘,让前几盘闹的方才我有些随意,看来对你这个选手我得动真格的了。”言外之意是:我要是动真格的凭你个小毛孩子怎么能赢我?
吴敦以先手屏风马开局,朱亦然以架中炮应对。朱亦然几次组织进攻都被吴敦轻松化解。弈到中局朱亦然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将车突入对方腹地,不想这是吴敦有意做的圈套。他立即弃肋车挑底士,朱亦然大惊,仔细一看原来中了吴敦野鸡挂的套路(单车马做成的杀局),无奈,动真格的也还是输了。
这里写吴敦下象棋赢了老师,为后文参军埋下伏笔:
自从认识到父亲的政治问题有多么严重后,吴敦对未来就不抱任何幻想了。他不明白方立成和这个姓郝的为什么突然要试他的棋力?不管他,既然是下棋,那就玩吧。
……
这下郑大师难受了,认输吧,离对方入局还远,有些不甘心;继续下吧,如果吴敦不出现漏招的话翻盘的机会等于零。他经过仔细判断,觉得与其眼看着小兵在车马的支撑下,一步步拱到将门将老帅困死,还不如投子认负。虽然输给无名之辈但棋局如战场,赢就是赢,输就是输,讲不得半点情面。他站起身来,看着吴敦说:“小兄弟,这局棋我输了。想不到你年纪轻轻棋下得如此严谨老辣,佩服,佩服!”
……
吴敦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回家的路上他想:解放军挑选棋类运动员,假如我下得好的话这次不但能参加全国运动会还能参军?我能参军?这怎么可能?
这里郑大师试吴敦的棋力既照应了前面的“神童”比赛选拔,又让他参军成为必然,同时还为后文吴敦得到吴军长赏识、杨士元在吴军长那儿见到《竹石兰蕙图》(仿作)埋下伏笔:
杨士元说:“首长说得没错……”
停了片刻他又说:“……郑板桥之所以名气大不是因为他的官而是因为他的书画,他画的石、竹、兰很受文人推崇。”
几句话说得吴松岭高兴,他忍不住说:“看来杨老弟对书画挺有研究,我这正好有一幅郑板桥的画,你来给评评。”
……
吴军长主动将那幅画拿出来展示,这正是杨士元所期待的。在吴军长将那幅画展开挂到墙上的一瞬间,杨士元激动不已!他屏住呼吸,注目观看,不错,这正是祖父每年二月二都要挂出的那幅《竹石兰蕙图》!
三十年!寻找了大半辈子的画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这是我们杨家的传家宝啊!今天,终于找到它了!
三十年的时间太长了,他对祖父的这幅画只记得大体布局,枝叶疏密、着墨浓淡等细节早就不记得了。
军长爱人门推个缝说:“老吴,招呼客人洗手准备吃饭。”
吴松岭一摆手说:“走,先吃饭,一会儿再研究。”
杨士元对吴敦说:“二弟,你陪首长先过去,我仔细看看。”
吴敦会意,说:“你快点啊。”说罢拉吴军长去了卫生间。
杨士元在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本子,从本子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是爷爷七十三岁过生日那天照的。端坐在太师椅上的老人家慈眉善目,一脸的幸福,椅子旁边就是那幅当做传家宝的《竹石兰蕙图》画。手里握着这个“无可争议”的证据,想来要回古画应该没什么问题,至于怎么跟吴军长说他早就想好了。
他一边看照片一边抬头比对,“咦?这是怎么回事?一对照他发现了问题,墙上的画与照片上的画只是相似,根本就不是同一幅,竹的稀疏,石的形体,兰的位置全然对不上号。
杨士元将照片收好放进口袋,心说:这个李常喜,真是太狡猾了,又玩了一次“金蝉脱壳”!
“这个李常喜,真是太狡猾了,又玩了一次‘金蝉脱壳’”又是一处伏笔,表明杨士元已看出这是赝品,并且明白是李常喜的仿作。果然,作品的最后真迹果然在李常喜那儿找到了。
扬士元从纸壳盒中取出画,小心地将画挂在墙上。对这幅画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回到桌子旁坐下喝了一口茶。
见李常喜洗耳恭听的样子,他开讲道:
……
李常喜听呆了!一九四三年岳父宋大卷突然发财,这件事在他心里一直是个谜,赶情是这么回事,这就对了。可杨士元怎么会知道得这么详细?他迟迟疑疑地问:“这幅画跟你有关系吧?”
杨士元微微一笑着说:“实不相瞒,这幅画我追查快四十年了。”说着从公文包里取出那张发黄的照片说:“你仔细看看照片上的画是不是这幅?”
李常喜接过照片,对比着挂画默不作声地看了好一会儿说:“是,分毫不差,就是这一幅。嗯,扬书记,照片上的老人是你家人吧?”
杨士元说:“是我爷爷,就在拍这张照片的当天晚上,我们家遭到了徐团长的敲诈,他不但讹去了五千元钱还抢走了这幅画,五千元是我家的全部财产,画是我爷爷的命,眼看着画被兵匪抢走,我爷爷当时就气死了。”
李常喜是聪明人,当即摘下画,在桌子上将画慢慢地卷好放进画盒别好插扣,然后将画递给杨士元说:“本该双手奉还,现在只能用单手了。”
经过近四十年的查找,四十年的搜寻,古画终于找到了,至此,杨士元了却了一桩心愿。
至此,才完全照应前面的多处伏笔,圆满地完成了寻画的过程,小说也得以结束。
三、“隐喻”式表达。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即是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结局的隐喻式表达。
如:“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就是伏线晴雯的结局。
又如元春制作的爆竹灯谜,就隐喻了她不久将暴毙的结局: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还有探春的风筝灯谜,也隐喻了她远嫁海外的结局: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再如人物的姓名:贾赦、贾政——涉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最后的结局是家破人亡各奔腾。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在创作中用得不多,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