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天不上网”的挑战

出门逛街、外出旅游或者逢年过节回家,在打包完行李回顾东西是否带齐的时候,脑海里面闪烁得最多的词汇就是“手机”“充电器”“银行卡”“身份证”,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一样,反正我是这样的,往往会在关门之前神神叨叨念几遍,确定这些东西都在身上之后才会安心关上门。
现代社会,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单身女青年,出门在外安全感的来源估计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装有钱的钱包、充满电并且有足够数据流量的手机还有就是合法公民人手一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街边小调查:如果你只能选择一样物品带出门,你会选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人选择了手机,一部分选择钱包,额,还有部分选择了男朋友(单身狗可以自动忽略这一选项,毕竟这对于你我而言是一个不存在选项),当然还有小部分奇奇怪怪闻所未闻的选项,因为我们见所未见的东西实在太多啦。
当然由于是一个街边小调查,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导致调查结果并不一定反映社会整体,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如今,手机和身份证一样重要有没有!身份证我们暂且不提,说手机,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盒子有什么了不起,没错,它能获此殊荣、受此宠爱,不得多亏了它的“幕后推手”–互联网。
好了好了,有板有眼铺垫了这么多,回归咱们今天的主题,年轻人是越来越觉得没网的人生和赖活着没区别了,我也是这么认为,即便有时候为了争取和“她”多一点的约会时间不惜占用睡眠时间、认真吃饭的时间、运动时间甚至是工作时间,关键是约完会下来也没接吻也没上床,甚至是小手都没拉一下,一无所获。自己也能认识到这样做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如果爱上你是一种错,那我宁愿一错再错”,嗯,没什么好说了,心照不宣。
上个星期我在某大型医疗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针对现在青年人逐渐上升的猝死率做了一个研究,研究的内容和结果不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重点,我的重点只是它文中的一句话:“出现以下症状各位务必要提高警惕,切不可有侥幸心理,包括:容易疲惫、健忘、肩部颈部紧缩感、头痛、肌肉痛、胸闷、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失眠、自杀倾向。出现以上症状提示超负荷的工作已经带来猝死的风险,应该立即停下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及心态”。
”是啊,我说我怎么这段时间睡不好,记忆力差,头痛头晕还乏力,颈肩部也不舒展,原来是太累了呀,都怪最近太闲,整天整天趟沙发上追剧,刷各种网站造成的“,哎……等等,好像有哪里不对,嘶,到底是哪里不对呢(拇指食指托下巴思考中,认真脸)……
”猝死!excuse me,再这样下去我会猝死"!
简直太可怕了,我的头仿佛又更痛了,我的脖子似乎要不能动了。我是一个怕死的人,我上有老,上上还有老,不行,我必须注意了,权威机构的研究可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决定“三天不上网”,发朋友圈以此为证。

在计划开始的头一天晚上,我玩手机玩得更晚了,在临睡前我还有些小兴奋,像是有一个新世界的大门等我去开启。
第二天早晨一起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各个社交网络刷一遍,然后大概一个小时以后慢悠悠地起床。我迅速翻身起床,整理好床铺,吃完早饭,我便像打了两管鸡血似的往市民文化中心跑,开玩笑,我可是要把上网的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进了文化中心图书馆,我从书架上拿了两本杂志翻阅起来,可能是因为看得太入迷了,这一坐就到了闭馆时间,心想着借几本书回去看,这样就不用天天跑了,奈何又怕到时候上班了没时间还,这时候我看到门口的告示,大致意思是说可以自己下载一个APP,然后注册登录,到期自动续借。诶,好方法,我掏出手机……又默默把手机塞回去。
回到家里,侄女来找我玩,说天气不错,到楼下扫一辆自行车骑去公园。于是,她骑着自行车,我坐着我等了半个小时才等来的公交车坐了不到二十分钟到了公园门口。到门口我也没见着我侄女,打电话给她说了半天也不知道她说的哪儿是哪儿。她说在手机上发了定位给我,让我顺着定位找,最后,还是她出公园门接的我。
晚上吃完饭,和老妈去逛超市,这个点儿超市里面打折的东西特别多,推着购物车和一堆大爷大妈较劲儿起来,买了一堆菜一堆水果,然后又跑到冷藏柜买了几瓶自己最爱喝的酸奶,这才心满意足去结账。“一共六十五块八”,收银员微笑着,“遭,我只带了五十块,快用你的手机支付一下”,老妈一边翻着四个一样空的腰包一边说,“额,我突然想起我最近肚子不太舒服,酸奶我就不要了……”,然后我就在一堆人的白眼中等着收银员重新扫码划价,我……
“老妈听别人说你看的电视剧挺好看的”。
“爸你这游戏好多人都在玩”。
算了,我还是回屋看书吧,一定不是亲生的,都不理我,看着摆在桌上的手机,我心痒痒啊,忍住。

第二天,我依然重复着头一天的生活,只不过没了前一天的斗志昂扬,整个人像一个被厨房抛弃搁置了一个星期的茄子—蔫了。“但不用网好像也没有给我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嘛”,这算不算无耻的自我安慰,口是心非。晚上我播通姐姐的电话,听到了久违的声音,即使我们都在同一座城市,却已经有半年多没见了,想着自己是时候去看看她了(主要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增进一下感情。
从姐姐家回来,已经是晚饭时间了,我吃完晚饭,一个电话突然打进来,“你干嘛呢,发了那么多消息不回,快看官网,报到流程和要求都在里面呢,你还要不要工作了……”,这一次,我彻底沦陷了,急忙打开网络开关,点开官网。
如果说生活上的不方便我都可以克服的话,那么工作上的事情是万万不可怠慢的,所以,在离我的目标只差闭上眼睛睡一觉就可以实现时,我亮出了白旗,只不过这面旗,我亮得心服口服。
本想着通过自己“三天不上网”的挑战,自己能更多的发现网络世界以外的美好,却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觉当中把脚下这颗球踢进了自己的球门里,打脸不,打吧。
诶,住手,让我们返回上面的几段“流水账”,再重新审视一下“三天不上网”这个挑战:
一:近因效应。
因为我目前待业在家,生活无聊,每天浑浑噩噩,拿着手机就像抽着鸦片,因它给我带来的短暂舒适而上了瘾,故忽视了我因为它得到更多的是无力与疲乏。所以当我受够了这种无力感而说要摒弃它时,也没觉得哪儿不妥。此时的我,是根本不需要鸦片的积极作用的,因为我没有感觉到疼痛。
二:可怕的从众心理。
当很多人说它好时,你就觉得它好,当所有人觉得它不好时,你就觉得它不好,这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变现,为什么说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从众,没有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捡着半截就走。比如说我,当社会的舆论开始指责网络让我们脱离了家人脱离了朋友,脱离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世界,甚至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像行尸走肉,我就开始忿然作色,缺乏了理智,把错都抵给了网络。

所以,收起准备打我脸的手,我们来理智分析问题:
从文章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多少少都和网络脱不开关系,不管是出门带不带男朋友,就算带了男朋友,他要是没手机,一样会凌乱在冷风中。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哪样少了网络,我们能顺丰顺水。有人就说,那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呢,大家还不是照样过。嗯,知不知道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道理,看着人类吃米怎么不问那以前没有米吃的时候呢,是,可以不吃米,可以吃肉吃菜吃水果嘛。
更何况,人家话还没说完呢,再回到我之前那几段流水账:在把某些不必要的上网时间用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之后,收获的就不只是疲乏与空虚了,比如:第一天读完了一本书,第二天我在公园遇到了老同学,第三天我学会了一道菜,并且见到了很久没见的姐姐……
其实,我也只是把大家都懂的道理通过一个看似荒唐的实践而理解得更透彻,并且愿意以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网络是这个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没有改变科技的能力,却有选择如何应用科技的权利。同样,我们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应付着它带给我们的各种代谢废物,而处理这种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即将沦陷时的自制力。
现在,我也用网络下载了那座图书馆的APP,也加了老同学的微信,并且在网上找到了更多的食谱,打算挑一些自己学着做,如此看来,“三天不上网”,这个挑战,还是值的。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