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作者简介:蔡德林,湖北石首人,曾经担任石首日报总编辑、石首市文联主席,深圳市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九鹏传媒机构总策划,现居吴江,为凯伦建材品牌顾问,非同文化墙主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辛辛苦苦坚持了两年的《文化墙》,因为在某个敏感的日子,发布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居然被永久封杀,连里面的一些文字和图片资料都找不回来了。万万没想到,这年头,连鲁迅的文章,也不能刊发了。不过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重头再来。于是我们又注册了《非同文化墙》。非同二字,一是警醒自己,再不去碰红线;二是我们定位于“生活美学,诗意人生”,在众多的公共号里,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位置。
如此定位,一是我个人觉得,我们无论生活中什么样的世间,都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政治动物与经济动物,我们最终必得面对自己的人生。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遭遇,我们都不会放弃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我们离不开物质生活,我们也离不开精神生活,甚至我们还需要有灵魂生活,但说到底,都只会归结为一个字:美。美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什么是美?这可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有个定义说美是能够引起爱的一种素质。但有人说五星红旗美,中国人都爱。可易中天教授问:蒋委员长也觉得那美吗?说不清楚什么是美很正常。因为美学就是哲学。而哲学在我们几代国人心目中,往往就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啥的,这其实是一种扭曲。哲学浩瀚如海,但核心是研究人。所以说哲学就是人学,是指导人生的。指导人生就可以降下它高扬的精神旗帜,回归到具体的生活琐事上来,于是生活美学诞生了。
美不仅难以定义,也难以尽述。美太丰富了,我们的进取,学习,激情,爱恋,对远方的向往,烦恼、忧郁,寂寞,颓废、友谊,这些东西往往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可宝贵的生命记忆,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丰满与层次。有的朋友可能会问:烦恼也是美吗?忧郁也是美吗?寂寞也是美吗?颓废也是美吗?我很肯定地回答,是的,没有这些,人生其实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美的。有一种颓废美学,譬如杜牧的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个杜牧,沉溺酒色不说,还不专一,好像道德都有问题。但我们会觉得他的人生还是美,是一种颓废的美。
说起杜牧,我们自然联想到古人。其实古人的生活的很美的,大都具有充沛的诗意,当然被官府打屁股的时候除外。你看他们春天来了要斗草寻花,夏天来了要咏唱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要采菊东篱下,冬天还要独钓寒江雪。四时佳兴,总是与诗为伴。他们的闲情总是那么丰盈,把松竹梅结成岁寒三友,对桃李啊,杨柳啊,桥梁啊,总是吟咏不绝。
你可能会说,诗人们当然过的是诗情画意的生活,可是平民百姓是怎么过的呢?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般平民百姓即使不会作诗,也喜欢搞几句顺口溜,他们总是保持着对诗美的敏感与兴味。另一方面,他们把艺术引进到生活里来,让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花紧密联系。唐宋时期的平民生活方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的艺术的生存,诗意的生存。所以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如果可以让他选择,他选择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我们令人尊敬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赞美宋朝,说赵宋一朝,把生活美学推向了极致。我们枕头上、床第上、门窗上、客厅里、房梁上的那些花鸟虫鱼,龙凤虎豹,据说就是源于宋朝。他们的折扇上、茶杯上甚至酱坛子上,总是有诗有画,他们的谈吐总是那么古雅有礼,他们的行为总是那么接近于艺术。
我们以告别为例。古人的告别,往往有很美的仪式。过去有个歌叫《灞桥柳》,就是古人离开京城西安,朋友一直送到灞桥,折柳相赠。为什么折柳呢?因为柳与留谐音,表示一种不舍与挽留。仅仅折柳还不够,还要践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喝酒还不行,还要唱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相送,唱的歌叫骊歌。
我们还以雪为例。下雪啦,我们也兴奋,去堆雪人啊,滑雪啊等等。可古人围绕雪,却演绎出了更精彩的故事。踏雪寻梅我们可能都知道,还有雪夜访戴、袁安卧雪、程门立雪、湖心亭看雪、独钓寒江雪,这些故事,这些画面,都飘散出浓郁的美学意蕴,美得让你静默良久,美得让你心碎。
即便是最后的关头,很多古人也表现得从容淡定,高贵雍容,甚至幽默风趣。金圣叹临刑前,行刑官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写道:“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此技一传,死而无憾!”临终遗言居然是关于美食的,可以说美充满了他的整个生命。金圣叹如此面对死,那他是如何对待生的呢?我们来简单说一则他的故事。
金圣叹是苏州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据说这一倾斜,大地上的灵气都流到东南去了。所以我也定居苏州,看能否沾点才气。金圣叹是大才子,大学问家,这个我不多说。他很幽默,本来无意科举,他偏偏要参加考试。那一年考题是《试问君子动心否乎》,他大笔一挥写下:“空山穷谷,黄金万两,有美一人,试问君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他把那个动字一直写下去,直到把考卷写满。
他这样戏弄科举,当然不会被录取,不仅不会被录取,还会被处罚,罚他永不得再参加考试。过了几年,他又技痒,改了名字叫金人瑞,参加科举还考了个第一,但他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但他并不是不关注社会的人,他最后送命,也是为了老百姓的权益,带领100多个秀才去哭庙抗议官府,被官府罗织罪名而杀头的。
古人如此生存,如此对待生命,我们今人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应该甘于平凡,毕竟这世上卓越的人少之又少,我们不要因为我们不够卓越而焦虑不堪,而是要甘于平凡但不放弃追求,你的生命里必须要有那么几年的光阴,是很辛苦的,是下苦工了的,这样你才能够具备一种相对过硬的本领,你有了这些本事,就可以稍稍松弛一下,在工作之余,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也就是寻找一种平衡吧,物质的富足,精神的充实,灵魂的崇高,这样才算是人生的完成。
我主张让美引领我们的日常生活。譬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接受美学的引领。你说穿衣服,并不一定就是名贵的就好吧,这件衣服与你气质的相融度,给予你的情感记忆,譬如说这是你的母亲为你编织的毛衣,我觉得那再名贵的衣服也没法和它相比。香港的一个文化机构做过一个社会调查,湖州的孟郊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首诗,被认为是所有诗词里最感人的。
再说饮食。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美食家所喜欢的,并不是贪官们一桌几万几十万的那种。美食家们一个个都是精瘦精瘦的,都是文化大师,譬如民国的周瘦鹃,明朝的张岱。一个人的味蕾再发达,肠胃再能消化,如果没有文化,也成不了美食家,只能算是食欲旺盛的饕餮之徒。美食家们都吃得很少,吃得很慢,很挑剔。没听说哪个美食家需要减肥的。我们汉字里有一个字值得品味,那就是与吃东西有关的,品味的品,三个口字。为什么要三个口?口首先是用来吃东西的,而不是用来说话的,因为不吃东西就会死,不说话不会死。吃东西首先是要果腹,不饿死,这是第一个口。其次是要吃得卫生,吃得健康有营养,这是第二个口。最后还吃什么?吃的是文化,是艺术,是美,这才是第三个口。这才称得上有品位。随后是品质,品性,品行,品德什么的。
林语堂说,他的家总得有个后院,有些杂草,有根横木,这样才有情味。衣食住行的住,说的其实就是家吧,家注重的就是一种生活的温暖,一种伦理的情趣,一种情感的记忆。如果没有这些,哪怕是金屋藏娇,恐怕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去过不少的家庭,他们都装饰得非常奢华,家具都是名牌,我总是觉得缺少点什么。譬如,书柜,书桌,随手可记的笔记本,或者笔墨纸砚。电视机反而可以不要,因为我们的精神空间不需要被那些东西塞满。
有了一个可心可意的家,你也不能总是宅在家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你不出去走走,就无法发现这种美,感受这种美。我热衷于徒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发现美,求得心灵的愉悦与丰富。我至今没有买车,也不会开车,主要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在有些地方,你不去艰苦地徒步,就没法与这种美获得一种深刻的亲近与理解。所以我旅行,坐高铁或者飞机到了某个地方,我总会去步行几天。有的朋友问,那多慢啊?我想说的是,快与慢,很难讲谁好谁不好。你要行军打仗,抢项目,当然需要速度,但你是去欣赏风景,去踏勘风俗,那倒应该是越慢越好。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慢是慢了一点,但却充满了诗意。有时候不仅要慢,还需要停下来。各位注意到山上的那些亭子了吗?亭子往往建在风景最好的地方,亭字再加一个人旁,就是停顿的停了,就是要你停下来,欣赏风景的。有的朋友说,我太忙啦,没时间去徒步的。我很忌讳这个忙字。忙字怎么写的?一个竖心旁,加一个死亡的亡,就是忙碌的忙。意思就是说忙就是心死了。很多人喜欢说自己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忙对应的是闲,“又得浮生半日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人对自己的闲,是颇有几分自得的。闲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滋味,才能回到内心,审察自己的生命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审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当然,我们的生活不仅只是衣食住行,还有朋友间的聚会,还要看电影,还可以唱歌,跳舞。我很喜欢听歌,我觉得歌唱是一种生命的表情,他在表达他生命的喜悦或者忧伤。我的本家蔡元培老先生说,美育救国。胡适说,救自己就是救国。那我们就执着地谈生活,谈人生,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