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519)郑国渠遗址博物馆
文/石岩磊
帝王将相书写历史不足为奇,而匠人改变国家命运的事却比较少见,郑国应该算作一个。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不懈努力,已雄霸西北一方,随时准备灭掉其他六国,可其囿于物资匮乏,难以持续大兵团作战。只得偶尔兵出函谷关突袭中原各个诸侯,而它的东邻韩国首当其冲地遭了殃,屡屡被胖揍,但在绝对实力面前又无计可施。
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终于想出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计,就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去说服秦王大搞基建,以拖垮强秦。郑国不仅是位出色的高级工程师,还是个巧舌如簧的说客,他向秦王嬴政列举了引水灌田的好处,可以使八百里秦川变为沃土良田,保证秦军有足够的粮草供应。
秦王心动了,委派郑国全权负责从泾河挖一条长300里的干渠,以及密如蛛网的支渠,工程十分浩大,光是民工就动用了十多万。秦王之所以勒紧裤腰带也要上马这一项目,完全是出于他想由此彻底将关中平原打造成“天府之国”,为自己大举东进做坚强后盾。然而,这个世纪工程差点儿成了“烂尾楼”。
纸里包不住火,郑国的“间谍”身份最终还是暴露了,嬴政震怒,要将他千刀万剐,并迁怒于所有在秦国持“绿卡”的外国人,向他们下了逐客令。宰相李斯赶紧上《谏逐客书》,劝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嬴政毕竟胸怀宽广,及时收回成命。
但他还是召来郑国,质问其为何如此居心叵测。郑国也不狡辩,坦承自己施展的是“疲秦之计”,并接着说道:“这条渠虽然能让韩国苟延残喘多活几年,可它终会令您建立万世之功!”嬴政听罢,大手一挥,朗声道:“我信你!”叫郑国继续施工。
郑国渠历经十个寒暑后竣工,果然发挥了极大的效益,不但解决了水源问题,还肥沃了土质,280万亩薄地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6年后,韩国被灭,公元前221年,嬴政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而郑国渠在一个多世纪中始终是三秦大地的生命线,后来各个朝代又借鉴它的经验修筑了许多人工水渠,一些至今仍在使用。
2018年9月18日,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在郑国渠渠首附近开设了“郑国渠遗址博物馆”,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水利史上的这一奇迹,其周边还创办有“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景区内峡谷幽邃,泾河逶迤,龙瀑吐涎,碧湖漾波,是一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4A级景区。
登高揽胜,人们望见的不只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无限风光,还有缥缈烟云中隐匿着的历史辙痕。韩桓惠王的小聪明没能挽救国运,反而助推了秦国的迅速崛起,其不幸成就了华夏民族的大幸,而最幸运的还是郑国,他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从而改写了诸侯国的运势,但他的历史贡献终是建立在嬴政的宏图大志之上。技术永远是政治统御天下的工具,工匠终归仅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
2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