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75期
《论语》日日谈 第75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二十一章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①语(yù):告诉,讲说,谈论。
【翻译】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解读】
区别对待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曾多次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觉得,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了。孔子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即便是到了现在,在教育上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其完整的内涵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们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尽量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孔子对区别对待原则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弟子们的资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善于依据他们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导。后人之所以把他奉为万世师表,这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在这段文字中,孔子重点强调的是依据人的资质进行教育。孔子为何要这样说,其中道理何在呢?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篮筐定理,其内涵是:篮球比赛之所以精彩激烈,富有观赏性,与篮球筐的高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把篮球筐设定为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世界性体育项目。如果篮球筐比两层楼还要高,进球就会非常困难,容易使人失去耐性和信心。反过来,如果篮球筐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使人失去兴趣和动力。这个定理运用到教育上,便是通俗的“跳一跳,够得着”,这样的教育目标最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高度的追求热情。因此,要想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设置“高度”适度的目标。孔子之所以给中等资质以上学生讲述较为深奥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内容过深就会难以理解,目标过高会使他们备受挫折。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
孔子的这个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现代的教育学上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原则。比如基础教育中,按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分年级教学。还有,许多老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也会自觉运用这个原则,依据孩子的理解力讲解相关内容,或者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设置教育目标。这些做法,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值得重视。所以,这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教育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像孔子一样将教育变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