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经典论语大讲堂

庄子的天空032|我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2020-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五、我心如镜

庄子认为,是非的存在,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甲认为杀人是对的,乙认为杀人是不对的,这两个人的观点,就是所谓成见,是个人的成见。有一万个人认为杀人是对的,而有十万个人认为杀人是不对,则就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即杀人是不对的,这是一种社会的成见。可见,是非就是一种成见与另一种成见谁占上风的问题。如果人心智尚未开化,而是非的标准却存在了,这种情况,打个比喻,就像是说,我今日到越国去(未成乎心)而昨天(是非已经存在)就到了一样,是难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没有成见而先有了是非标准,是不可能的;说今天去越国,而昨天就到了,也不是可能的。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辨)乎?其无辩(辨)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吹,这里指吹风,也就是前面讲的“天籁”,意思是说话可不像吹风那样,没有思想,无心而吹,只有声音。刚出壳的小鸟,它们有是非吗?当然没有。而人说话就不一样了,是有心机的。特,但、只。鷇(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辩”通“辨”,分辨、区别。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儒墨就是儒家和墨家。莫若以明,意思是你们儒家和墨家争来争去,都不如先去把什么是大德搞明白了。

庄子说,说话可不像是吹风。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特未定也”,并不是什么标准。那么,这么说来,他们说话了吗?他们没说话吗?果真说了话,他们的话同刚出生的小鸟的声音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大道是怎么样才有了真伪呢?说话是怎么变成有是又有非呢?大道是怎么消失而不复存在的?说的话是怎么说来的,但却又不能作为是非的标准?

唉,无论如何,大道往往被人的一孔之见所隐蔽,至言总是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儒家和墨家,都是被自己的成见所蒙蔽,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把对方认为对的说成不是不对的,把对方认为不对的说成对的。你们争来吵去,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还想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算了吧,你们还是去明了了大道再来争论吧。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方生方死,……”的“方”,是开始、随即的意思。“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的“因”是遵循、依托。“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的“由”是经过、依靠的意思,即圣人不是按照这些来处理事情的,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偶,对立面。道枢,是指大道的关键之处,枢是关键的意思。环中,是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指”和“马”都是战国时期名家论辩的主要论题。名家学派公孙龙的《指物论》和《白马篇》,特别是在《白马篇》中,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事物都有“彼”和“此”两个方面,就如同“是”和“非”一样。从我(此)这一方面来看,则万物都是“彼”。从“彼”来看,大概“此”方一无是处;但从自己(此)的观点来看,则只知道自己这一方尽是是处。所以说,彼方是和此方相对而产生的,此方也是因为和彼方相对待而产生的,所谓“彼此”。所谓“彼此”,也不过是惠施的“方生方死”的说法罢了。因此,可以说,一个生命刚刚诞生,同时也就开始走向死亡了;一个事物开始走向死亡,也意味着另一新生命的诞生。当一个事物你认为它是“是”的时候,它的“非”也就开始了;当被认为是“非”的时候,它的“是”也就包含在“非”里面了。彼此、是非相因、相对而生,没有穷尽。因此圣人不去管它是非,一切按自然天道来,任其发展就是了。从这个角度讲,此也是彼,彼就是此;此就是是非的综合体,彼也是是非的综合体。那么,真的有没有“彼”和“此”呢?实际上,只要不再分彼和此,这就掌握了道的关键,也就是道枢。掌握了道的关键,就好像进入了环的中心,从而可以就会无穷的是非。这样讲来,“是”和“非”的辩论则永远没有穷尽。因此,不如以空若明镜般的心灵来观照万物。以空若明镜般的心灵来观照万物,就是说用心就像那镜子一样,来也不迎,应而不藏,就没有什么是非对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