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经文】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应时①无量尊,动容②发欣笑,口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回光围绕身,三匝③从顶入,一切天人众,踊跃④皆欢喜。大士⑤观世音⑥,整服稽首问,白佛何缘⑦笑,唯然愿说意。
①应时:立刻;马上。
②动容: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
③匝周,环绕一周叫一匝。
④踊跃:情绪激昂,争先恐后。
⑤大士:梵语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
⑥观世音:梵名Avalokites/vara ,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另一梵名为Aryavalokites/vara ,音译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啰,为圣观世音之义。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其于理事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住处,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载,此菩萨住南海补陀落山。故其住处即在此娑婆世界。而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受记经中,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施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此菩萨之本住处。密教亦以此菩萨为阿弥陀佛之胁侍,并谓此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之异,寻其本觉即为无量寿佛,但由本誓故示现大悲菩萨形。密教复安立此菩萨于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观音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虚空藏院、苏悉地院等诸院中,其形像、持物等各异。然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则以观世音为释迦之胁侍。
关于观世音菩萨之形像,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亦颇多,而以二臂之正观音为其本形,余者皆其示现神变自在之力用,有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有二臂、四臂,乃至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有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化相有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不空罥索、青颈、香王、阿么■等,亦皆有个别之仪轨。又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举出四面大悲观音、除八难仙观音、播拏目佉观音、大梵身相观音、根本莲华
顶观音、广大明王央俱舍观音等。此外,摩诃止观卷二上举有六观音,诸尊真言句义抄揭示十五观音,又有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等;其中,部分非基于经轨而来,而系至后世混合中国及日本之民俗信仰所产生。
观世音之信仰始自印度、西域,后传至中国内地、西藏、南海、日本等地,故有关观世音之记载甚多。西藏信仰观世音尤盛,代代之达赖喇嘛皆称为其化身,且其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尚广传于该地。自西晋竺法护之正法华经译出后,中国内地亦大兴观世音之信仰,有关著作亦颇多。自北魏以后,造观世音像之风益盛,今大同、龙门、驼山等地存有遗品甚多。隋唐以后,随着密教之传入,诸种观世音像亦被造立,如敦煌千佛洞之菩萨像,观世音像即居大半。又以元魏孙敬德之高王观音经为始,观世音菩萨救苦经、观世音十大愿经、观世音三昧经等诸经亦陆续出现。相传其显灵说法之道场在我国浙江普陀山。据称其生日为阴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
⑦〖语法〗何缘:在本句中,由于是疑问句,所以疑问代词前置,“何缘”应为“缘何”。

【直译】马上无量寿佛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现出欣慰的笑容,口中发出无数道光明,普遍照到十方佛国。光明返回后,绕身三周,从头顶进入,一切天人大众,情绪激昂,都欢欢喜喜。观世音菩萨整理衣服,向佛顶礼启问,询问世尊因为什么现出欣慰的笑容,只希望您能说明其中的密意。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