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57例报道中明确自杀原因的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被家长批评”是主要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原因很多人都经历过,这并不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某种能力的缺失。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逆商”。【案例】
小明从小学一年到三年级,一直是班长。可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在竞选班长的时候落选了。小明完全接受不了这个结果,感觉很丢人,在家里又哭又闹,拒绝上学。最后不得已修学一年,接受心理治疗。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提高“逆商”呢?
1.弱化目标针对的结果,强化过程体验。
2.弱化对原因的追究,强调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但是不要包办和命令。【运用场景】
场景一:六一儿童节,学校要举办一场演讲比赛。轩轩积极的报名了,每天回家都会对着镜子进行练习。在正式开始之前的前一天,轩轩生病了。比赛结束后,轩轩告诉父母他根本没有生病,自己不想参加比赛,所以装病的。
妈妈问道原因,原来在班级预演上,他们班的其他几位表演的特别好。轩轩感觉自己肯定拿到不到名次,会给班级丢人。
轩轩的问题在于,太看重结果,所以他不愿意去冒险干一件可能失败的事情。这就是太看重结果
场景二:小明考试没考好,父母问他原因的时候,他列出了一系列的原因。题目太难很多人都不会答,这部分内容老师没讲过、教室外面的噪音太大,自己没办法思考。
小明一直在推卸责任,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导致的结果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还是没有搞清楚。
场景三:孩子正在玩新买的拼图,父母站在一边,抢过孩子手中的图块说到:“这样做不对,应该这样做。”这时孩子将拼图扔到地上,并且发出愤怒的声音。“这个拼图太复杂了,我根本就不会拼,我不要玩了。”
做父母的往往很纳闷,“我在帮助你,你还生气。”
岂不知父母的包办和插手,威胁到了孩子的控制感。
控制感是指个体能够控制自身的个人意愿的觉知。控制感涉及到人的“安全”需要。它在压力应对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控制感的丧失,导致很多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消极的反应:“我做不好,我没办法”。
1.弱化目标针对的结果,强化过程体验。
孩子对结果的看重,一般情况下是家长在进行不断地强化。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必事事讲求结果,因为任何一件事情不光只有成功和失败,还有成长。
2.弱化对原因的追究,强调问题的解决方法。
父母对待问题的看法,决定了孩子面对问题的态度。当孩子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时,父母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总是抓住问题不放,一味地指责。而不是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3.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但是不要包办和命令。
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命令。可以提供帮助和建议,但是不要事事包办。让孩子试着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在其中获得信心。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出建议和帮助,还有鼓励,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替他做,告诉他怎么做。
生命的旅程充满艰难险阻,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人生阻碍,离开父母家人的庇护。
他需要独自去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那时能够帮助他的只有自己,而逆商是能够陪伴他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