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岁月大学生世界

真正的成熟,是与自己和解

2016-12-17  本文已影响584人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面包

耶稣为赎回你而死在了十字架上,你如果贬低自己的价值,你就是在侮辱他。

一个一心想要给孩子很多爱的妈妈最近被自己的一些想法给吓到了,最近她时不时会冒出掐死自己孩子的念头。她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她真的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尽最大努力给他最多的爱,她实在无法理解自己突然冒出的荒唐念头。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咨询,这位妈妈渐渐地察觉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对孩子潜藏的愤怒、无奈和不满。但是在她心里,做一个好妈妈就意味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因此每当这些负面情绪产生时,她会下意识地屏蔽它们,坚信非常爱孩子。

慢慢地,她承认自己有些时候确实不喜欢儿子,很讨厌他的某些行为。自己心中的信念也渐渐从“我爱孩子,就要给他全部的爱”变为了“我承认我有时确实不太喜欢他,但我们的关系仍然是令人满意的”。这种信念上的转变让她逐渐放松下来,内心的紧张感消失了,掐死孩子的念头满满不见了。

对孩子讨厌情绪的接纳缓解了这位妈妈内心的焦虑,也改善了与儿子的关系。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对生活满意度非常高的人,生活轻松愉快的人往往都是自我接纳程度非常高的人。当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抱有更好的防御态度,能允许自己去体验丰富的自己,那么他便能更加独立地面对自己,也更能对他人有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包容的心态。

Vincent 的著作《Beyond Feelings》将人的心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I'm not OK ,You're OK;

第二阶段:I'm not OK , You're not OK;

第三阶段:I'm OK , You're not OK;

第四阶段:I'm OK , You're OK。

从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心智不断成熟的过程就是他不断接纳自己和别人的过程。当我们处在幼年时期,由于心智尚处于发展初期,面对周围的“大人”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感,觉得“大人”们无所不能;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一些,有了叛逆思维,带着批判地眼光看周围的一切,虽然并不觉得自己牛逼哄哄,但是心里也时常抱着“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的想法;再后来我们来到了热血沸腾的青年时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最后一阶段则意味着承认“我不错,你也不错”。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第三阶段—“我很好,你不行”。我们之所以讨厌别人,往往来自于对自身阴暗部分的投射,我们把对自身讨厌的部分放在别人身上并进行攻击,以此洗白了自己,保持了主观上的自我良好,这种心里机制的学术名叫做投射。我们讨厌别人的同时正是在讨厌潜在的自己。但是我们在脑海中已经将某些特质定义为好的,某些定义为不好的,因此我们就会自动弱化我们身上这些被我们定义为不好的特质,去压制以及忽略它们。当身上携带这些特质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讨厌他。可以说,轻易地否定别人某种意义上也是自卑和自我否定的体现。

但是处在第三阶段的人的这种表面上的自我良好的感觉并不坚固牢靠,当他在某一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着某些一直被自己视为缺陷的特质时,他就会陷入一种自我认知被扰乱的状态中,从而变得焦虑。这也是很多人“三观易碎”的原因。

而从第三阶段进化到第四阶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碎了的三观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学着挖掘出自己身上潜在的阴暗面,然后逐步去正视它、接纳它、改变它,最终达到与自己的和解。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就会以更加辩证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物,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和值得学习之处。与自己和解也意味着与这个世界和解。

人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他的生命存在是无条件的,是无比幸运的产物,是上天白白赠送给他的礼物。从这个本原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应该无条件地悦纳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存在比较特殊,他不是一个现成的自己,而是一个成为自己的过程,他必须成为自己,才能真的变成他自己。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认为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并不是先天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说他刚出生的时候脑子里就有广义相对论。他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最终变成了那个我们认为的爱因斯坦。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他的一生是一个成为自己的过程,而在起初的时候,他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他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意义,搞清楚自己是谁。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静止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下,他一定要去做什么,寻找什么,这样他才能健康地活着。如果他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不自知地陷入逃避现实的困境中)长期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一定会陷入极度的无聊、空洞或低自尊。

很多人会因此选择纵欲。

有个青年问王阳明,人为什么要克己?我做不到克己。王阳明回答他说,人只要知道克己才是真的为自己好,就自然会克己。你以为纵欲是为了自己,其实不是,其实是在害你自己。选择纵欲,是因为不知道真正的快乐该如何得到。

懒惰,放纵,拖延,挥霍,成瘾,啃老,颓废……这些人可能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他内心是抑郁的,是自我贬低,自我羞辱的。其实很多这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为了缓解他的抑郁,虽然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希望通过达到世俗意义的“成功”,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可是通过“因为我做得好”来争取到的,这种“有条件的接纳”是非常不稳定的。一时的成就只能带来一时的自我认可,想要维持正常自尊的水平需要不断的追逐自己设下的一个个目标,直到精疲力竭,直到跌倒在地再也无力爬起。这时之前被压抑的深沉的恐惧会像泄闸的水,毫无怜悯地将你包围,刺骨的寒冷中, 一点一点,将你淹没。

你不需要全世界的掌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上天最珍贵的礼物,你就值得被爱。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本就是不完美、能力有限的,对错误和不足我们可以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

即便我们身上仍然有想要改进的地方,也要先学会和它们和平共处,因为它们也是组成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想要改变它们,但我们不需要通过改变它们才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