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为什么是可贵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够拥有平凡的生活,并且因为平凡的生活而感到幸福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特殊的需要他人注目的欲望,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代表了内心情感上充分的满足。
现在回想我对青春期的印象,脑海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气质冷清的细长眼女生,垂顺的黑发挡着她的神情,认真画画的时候永远要用手去拨那绺遮眼的长发,洁白的手腕上刻着一个字。
我不太确信她是否是我主观臆造的产物,但我的确在过后的多年中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人在那个年纪想到在自己的手腕上刻上一个字,或者,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如此与众不同?
这当然对应了我自己青春期自卑的心态,因而我那时也算是郭敬明,饶雪漫等青春疼痛文学的目标受众了。当我阅读的时候,我认真地在想,为什么我和那些戏剧化的主人公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
在人家的中学生活中,有酒吧和游戏厅,有会吹口哨的小流氓,所以他们会陷入意外的感情,又伴随着激烈起伏的爱恨;有创伤性的经历,黑暗的童年记忆,所以他们会形成特定独行的个性,会面临各种紧张的冲突,因而又展示出他们性格中与众不同的冷漠或者倔强。
为什么我就什么也没有呢?
我会觉得是我的家庭太平凡,一点值得说道的故事也没有。我也觉得是自己太平庸,既缺少天赋的敏感,又缺乏那种可以吸引别人目光的创造力。即便从外面世界获得了一点启发,似乎也不够有付诸实施的勇气。
然而除了羡慕,我也会好奇。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够有非常丰沛的表达的愿望,和实践与众不同行为的冲动呢?反观我自己,即便想要又不得,我好像也缺乏一点表达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渴望和动力。
今天看李玫瑾老师的《犯罪心理研究》,里面有一句有点打动我:
一个人特别渴望或在意的内容一定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匮乏的内容。
我想起之前遇到的两个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朋友,她们说,当她们看到特别努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些人,会想要上去拍拍他们的肩,因为他们太辛苦了。
我觉得这是基于对人很深的理解。
我的确没有什么特别渴望和在意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情绪需要别人的注意。因为哪怕是在青春期,我也每天回家竹筒倒豆子一样把一天的事件和情绪倒给我爸妈。然后,似乎也获得了足够的回应。
今天跟我妈说我曾经为自己太平凡而苦恼。结果我妈毫不犹豫地回道:“我觉得你就很特别。”你看,有这样的妈妈,我还有什么拼命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动力呢?
我妈说:“你没有哪些出格的表达证明你是健康的。”我说:“嗯,也说明是幸福和满足的。”
PS: 插图是之前做翻译的时候一个立陶宛的老师送我的,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只小狐狸,觉得这满足的神情多像我呀,因此也把它拍下来做了我简书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