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了吗?大部分的沟通都是低效的。——从教练技术的角度来谈谈如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沟通。
大部分人,可能有一个直觉上的认知,就是:如果一个人外向会表达,就意味着会沟通。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去上了教练的课程。课程结束回来后观察了身边小伙伴的日常交流、包括我和丈夫之间的沟通,我发现能说会道不等于会沟通。在充斥着大量语言的每一天,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耐心在听人表达,他们只是急于想要自己表达;他们在听的时候,只听到了自己想要听的那部分——甚至很多时候没听完,就打断,然后开始接话。这样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交流,为什么我们还要让它继续存在呢?
在学习《教练的艺术与科学》的时候,模块一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教我们如何“听”。良好的互动沟通,它的先决条件,是“听”。听懂对方在讲什么、传递着什么样的情绪、背后尚未说出来的内容是什么,保持安静、专注,去感受、去思考,然后再表达。这样,才会创造高质量的沟通。
那,为什么学习良好的沟通如此重要。
从我的角度来说,学习聆听与沟通,在生活中,是为了避免“自杀式”的暴脾气涌出,避免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而造成误会。而工作中,应用的场景更是广泛,无论是与团队沟通、辅导下属,还是与客户沟通、倾听客户的需求,或者是跟上级领导交流……一旦实践有所成效,你会感叹这个被忽视的技能是如此的强大。
part1:充分理解“听”
繁体字”聽“的另一种解读”听“有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尝试就某一个沟通场景,思考下当时自己去倾听对方是在什么层次上:
层次一:自动化聆听。
所谓自动化,就是在内容层面听。我们是无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内在意识过程去回应——根据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理解去回应听到的内容,并且这个内容甚至是不全面的,对方讲了3句话,我们可能“听进去”了1句话。在这个层面,我们可能会对对方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评判。我们并未真正听见这个人,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是我们早已持有的观点或看法。由于这个原因,每当有重大误会发生的时候,责任实则在于聆听者,而不是讲述方。
层次二:聚焦式聆听。
这个层次与第一层次的重要区别在于,我们会仔细聆听对他们而言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并秉持着这一重要价值结构去积极专注地聆听。我们会对对方产生深深的尊重和关怀,相应的就会产生深切的亲和关系——对方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于是便会更受鼓舞,也会更安心。而我们聆听者,需要关闭我们内心的小对话:所有的评价、观点和建议,先都放下。去关注对方,感受ta的感受。
层次三:全息聆听。
这个层次具有神奇的色彩。在这一层里,我们不仅关注了话语,还关注到了随之而来的语音语调、情绪、语速、能量和情绪的微妙变化。我们会在内心提出这些问题: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在ta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更深层次的意图是什么?我们无需发问,只需聆听、观察,就可以获得信息并在内心做一个解答。
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不妨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丈夫在下班的时候给我打电话(他还在公司里),说“今天我们去外面吃饭吧!”
我当时第一股涌上来的情绪是抗拒和烦躁——因为我比较宅,在家里了就懒得换衣服出门,丈夫明明知道我懒,还要叫我出门,这不是故意的嘛!不过我立刻感受到了这个“自动化”的情绪反应,很快让它消退了下去。并且一改随同烦躁情绪一起的冷酷语调,改成温柔的声音说:“哇哦,去外面吃好棒!可是为什么今天想要到外面去吃呀?”
然后果然丈夫就说了理由:“因为昨天本来答应你要去外面吃的。突然有临时事情处理就在家里吃了。我感受得到你挺想出去的,在家里吃饭明显情绪也不是很高,所以今天天气也不错,就出来吃吧!”
我就非常感动,一点小小的情绪变化,也被丈夫感知到。换衣服算什么麻烦事!马上收拾下就出门了。
就这个很短暂的对话,让我非常有感触。如果我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听,听完这句“出去吃饭”的话,按照以往的习惯,马上就会说“太麻烦了不想出去吃”、”我已经准备好晚餐的食材了,你回来吃吧“诸如此类的,大概率也会让丈夫失落。幸好!在脱口而出之前,停了三秒,感受了一下他的话语,就发现他是在为我考虑,于是才会有后面愉快的晚餐和逛街。
part2:“回放”技巧
在工作中,我常常跟我的小伙伴说,我们在面试的时候,除了注意听对方讲什么,轮到我们讲话或者提问的时候,要适当抓取对方的关键词,放在我们的语句中表达出来,这样对方的面试感受绝对是一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沟通中的”回放技巧“。
抓取对方的核心词语或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去获取:
1)抓住对方关键词;
2)价值观相关的词汇;
3)高能量词汇(通过重音、肢体动作、眼睛里的光芒等去发现);
一旦抓取到核心内容,我们就可以用一些语言来表达对对方意思的理解。人都有被理解的渴望。当我们这样去描述,并适当增加自己的真诚反馈,表现出较强的同理心时,对方一定会非常感动,马上拉进双方之间的距离,谈话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令人舒适。比如说:
1)你刚刚提到了……,我想……对你来说是不是很重要?
2)所以你主要想告诉我的是……,是这样吗?
3)我明白了你需要的是……
4)我想,就……我们现在是达成了一致,是吗?
我举个招聘的例子——在面试的时候用这个技巧,真的非常有帮助。当时有个应届生男孩子来应聘销售岗位。看履历还是比较不错的,学历一般,专升本。实习经历和在校成绩还是不错的,各种演讲比赛获奖、实习的时候做销售获得了全国实习生(好几百人)的业绩第一名,从销售特质匹配度上来说,还是蛮高的。一开始我们几个面试官,都挺兴奋的,但是随着面试的深入,开始发现了一些非常内核的东西。
当时这个男生讲到自己的成绩,讲到一步步专升本、实习销售的奋斗经历,非常兴奋,眼睛放光。开始自己讲述了小时候的经历(大意如下):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父亲是骑摩托车的,就是那种乡镇路上载人的摩托车,赚取生活费。父亲每天都会去学校接他放学,为了不给孩子丢脸,他常常在距离学校几百米远处的桥洞下等孩子。孩子也默认了这样的做法,因为觉得比较丢脸。于是在那几年,这位男孩子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能被人看不起。到了上大学,也是拼命学习演讲,通过在公开场合的演讲来建立自信;在实习阶段拼命做业绩,做到全国新人第一,也是想要出人头地……
听完这段故事,我内心开始打鼓了,如此争强好胜、认为父亲的工作给自己蒙羞的,可能并不适合和小伙伴们一起工作,内在的价值观,稍微有点不太一样。但是我需要验证,不能妄下判断,于是我就发问了:“所以,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其实小时候你是自卑的,觉得父亲的工作带给你一定的羞耻感?所以长大后你想摆脱这个,于是努力学习演讲,努力做业绩,要证明自己足够优秀?”(当时问出来这个,有点冒犯,出于既不想错失人才,又不想招错人的考虑,还是问了)
男孩子明显愣了一下,还是坦诚的,回答了“是的”。后面面试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了,为了避免尴尬,我们也马上换了问题。
这个例子的回放,是回放了对方的“价值取向”:就是他的现在所追求的人生,什么东西是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什么东西,曾经影响到了他。通过聆听,辨别出对方的人生价值观,判断出对方的意图,但是又需要保持友好的沟通氛围,也为了避免自己的妄下定论,适当使用回放技巧,会很有帮助。
part3:何为”同频沟通“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反感一边看手机,一边听人讲话的。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对食物不专注(边看手机边吃饭),对人也不那么专注了。
我们只要体验过被人专一对待的美妙的感觉,恐怕会更容易认可这一部分的内容的重要性。
“同频”沟通,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语音、语调、语速的同频;
第二层:肢体动作的同频;
第三层:情绪同频;
第四层:呼吸同频。
同频沟通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在教练领域里,大师级的教练就可以创造出这样的一种场域,让对方和自己,浸入到这样的环境中,100%沉浸对话。对我们日常不太用得到教练技术的人来说,了解到同频,对于伙伴、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也会有所帮助。
沟通是一门艺术,常常被人低估它的技术含量、低估沟通双方需要倾注的注意力和心力。
那么,不妨从身边的点滴交流开始去练习,创造美好的沟通体验。
编辑:本周休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埃里克森《教练的科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