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庙点灯照耀古今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月圆之夜,长泰区武安镇京元村(原名:溪园社)张氏家庙点都会举办隆重的点灯仪式,将古朴的四合院渲染上一层橘红,即喜庆又温暖!

我站在天井中,一边望着屋檐下那一串串艳丽的红灯笼,一边听长辈们讲述漳州历史上惟一的状元林震与张氏家庙的渊源:
林震的生母张氏是溪园社人,她十月怀胎之际恰逢溪园社张氏家庙重修落成。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正月十五晚上,她随父母去家庙赏灯看戏。突然间一阵风吹过,家庙里的灯火全都熄灭了,她腹内阵痛,竟然在家庙里分娩。张姓族人认为这座家庙风水很旺,外姓人出生在这里要被掐死,以免好风水被带走。张氏的父亲震惊之余,趁着灯火熄灭、众人混乱之机,扶着女儿,抱着外孙迅速离开,躲过了生死劫。因此,他给外孙取名“震”。
林震:字敦声,号起龙,为“闽林九牧”衍派,福唐刺史林蔇后裔。十岁时,生母张氏去世;继母萧氏育有四子三女;二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他是家中长子,独自承担起赡养继母和八个姐妹弟弟的重担,过着亦耕亦读的生活。
林震的家庭生活虽然贫困,但贫不移志,他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据他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学识渊博,文章超群。他弱冠时,有幸得到母舅张氏和族亲林公长通的抚养和资助,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他对此并不满足,胸怀大志,继续勤学苦读十年,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夺魁。
当时,皇帝亲自出题,要求阐述为政之道:“朕励精图理,诸生体用之学,讲明有素,其有可以行者,举要以对,务归中正,朕将亲览焉。”林震在殿试卷中写道:“臣闻致治之道,必以教养为先,而教养之道,当以得人为要,盖农桑所以养民,学校所以教民。是二者,衣食之本,风化之源,而君人者不可不以此为先务也……”全文收录在《皇明历科状元全策》约1200字,切中主题,很有创见,而且推理严谨,行文流畅。皇帝阅览后,十分满意,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皇后点名为他披红戴花。他状元及第,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为官八年,曾主持编修《明实录》。
林震成为状元后,为报答出生地及外祖父家的养育之恩,奏准宣德帝赐出生地溪园为“京元”。因此,历代以来将京元村称为闽南风水宝地。朝廷多次向林震家颁旨,宣德和正统年间(1425-1449)先后赠封林震父母从六品秩,敕封林震正室薛氏、继室黄氏为安人。英宗皇帝敕封林震继室黄氏为安人的圣旨,至今还保存在长泰区博物馆里。
林震出身贫寒,淡泊明志,不愿浮沉宦海,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以疾告归”。回乡后,闭门读书,以诗史自娱。居家期间,广藩(广东布政)曾两次聘请他赴粤主持乡试。他慧眼识人,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受到士林的赞誉。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六月十一日,他在家中逝世,享年61岁。元配薛氏、继室黄氏共传有三子一女,其后裔一部分传衍外县和台湾等地。

京元村张氏家庙和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状元井等状元遗迹、以及尚存的圣旨,这些珍贵的文物是长泰区状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长泰区政府和民众的重视,正在努力发掘,合理利用,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亮丽人文景观。

张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1378年间,位于京元村中心,临莲花池而建,正面与芗城区的天宝山遥相对望,背靠吴田山,左依鼎山,右傍良岗山;合院式布局,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为歇山式砖木斗拱檀梁的明代古建筑结构;由泮池、前埕和主体建筑组成;两落一进院:门厅、天井、侧廊、正堂。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燕尾脊,整体形似“出水莲花”,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显得古朴庄重;历代维修,建筑本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20年11月,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埕北侧的土地祠和古井为附属文物。家庙周围古榕树环绕,花果飘香,湖光山色,风景秀丽。

张氏家庙前进为四柱式大厅,正面门额上悬挂“张氏家庙”匾额,墙上左右各有一圆形莲花石窗,独特唯美;庙前有石埕,埕前下方为泮池,正中十三级半台阶伸入莲花池中,池中立有七副以精选花岗岩条石凿成的旗杆石,高约三到六米,顶端有雕饰,历来被称为封建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名片”。在古代,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旗杆顶端便雕上毛笔;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成坐狮或玉圭形。正门上的对联:“祠坐良岗群峰护拥以洲头穿峡开真气、堂临天宝列嶂回循于池面浮光报吉祥”,把张氏家庙的座向和周边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不愧为一座景物交融、熠熠生辉的大雅之堂。

张氏家庙后进为六柱式大厅,梁上悬挂有“瞻依堂”,“进士”,“文魁”,“武魁”,“博士”,“专家”等匾额,两壁有“忠、孝、廉、节”四个墨字,是临摹宋朝理学家朱熹的笔迹:刚劲有力,气势蓬勃。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张氏家庙都会点灯,正月十五元宵夜的点灯仪式最为隆重。张氏八村社数千裔孙纷纷来此祭拜先祖。大家将点亮的灯笼高高挂起,烧香祈福,在红灯笼下绕行,跪拜,祈求先祖保佑: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学业、事业有成……

祭祀的人潮涌动,井然有序;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该习俗已经沿袭了六百多年。以前只有新婚夫妇、生孙新公(指四世同堂的人)、新上榜大学生才能上堂点灯。随着时代的变化,习俗也在演变,女孙亦可点灯。现在,很多外乡的张氏子孙也来点灯祈福。张氏家庙的灯笼与众不同,每一盏都绘着"魁星点斗"的图案。这是张氏族人世代相传的习俗,意义在于勉励子孙勤奋学习,天天向上。

灯笼的光映照出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欲望;灯笼的光投射在青石板上,与月光交织,铺开了一幅流动的画卷。画卷中,我仿佛看到:那个寒窗苦读的少年林震,就是在这片灯光中走向了状元及第的辉煌。
那时的张氏家庙还没有现在这么气派,但灯光却同样耀眼明亮。年幼的林震常在家庙偏房的灯下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和翻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他伏案苦读,或授业解惑,或潜心研究。家庙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题写的诗句,墨迹虽已斑驳,却依然能感受到他对文学的执着。
每年秋季,家庙都会为中考、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张氏子孙颁发助学金。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优秀的张氏后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有科研工作者,有文化传承人。他们或许不再像先祖那样追求功名,但对知识的渴求却一脉相承。在家庙的厢房里,满满一墙的荣誉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张氏族人崇文重教的最好见证。

历代张氏后裔传承朱子文化和状元文化,大力弘扬“崇文尚义、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优秀家风和家训,勤奋进取,人才辈出:明清时代出进士四人,文武举人贡士9人,其中明正统五年贡士张中兴任北城兵马司指挥,明万历举人张仲(字士英)为徽州府通判,明崇祯进士张际熙为益阳知县,进士张鸣骏(字摩阳)清顺治元年为宣大巡按,顺治二年为江西道监察御史提督顺天学政,张兴国为咸丰五年武解元。如今,张氏家庙已开辟了京元村先贤馆、状元林震事迹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夜色渐深,我准备离开张氏家庙时,回头望去,只见灯火通明,庙宇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与莲花池中的倒影相互辉映,美伦美奂。张氏家庙的灯火闪耀,从六百年前一直亮到今天,照亮了无数人求知的脚步,也照亮了一个家族对文化的坚守和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