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和好友聊天时,她好多次都在说我:“你主要想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你说话?”我认真思考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思维太跳跃了,没有逻辑,没有主题,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导致好友与我聊天很吃力,不知道我讲话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这就是缺乏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呢?”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需要经过训练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写文章时,需要有大框架,主题是什么?开头、中间、结尾如何阐述这个论点。
主题就是结构化思维中的“确立目标”;为了表述这个“中心思想”,必然要分段陈述,各个段落有各自的“段落大意”,来支持“中心思想”,这个就是结构化思维中的“资源分析”;提纲出来以后,分段展开陈述形成文字,就是结构化思维中的“制订计划”。很多朋友写文章写着写着,或者写不下去了,或者跑题了,如是几次就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其实在此刻遇到的障碍,正是你在“结构化思维”训练中的不足,抱着哪怕推翻重写的决心坚持写下去,也就突破了“结构化思维”培养过程中的自身障碍,持之以恒,结构化思维就会形成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
其实,任何一篇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结构化思维的产物。
另外,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需要决策时,我们可以养成如下习惯:
①准备好笔和几张纸;
②在一张纸上写下几个可能的目标,想到就写,不要在此时要求自己思考周密,反正是草稿;
③在另一张纸上对第一张纸上的目标实现所需要的资源分别列出,列的时候可暂时不考虑资源冲突,有助于你对每一个目标都考虑周全,而不瞻前顾后。这时你已经具备了几个备选方案,给他们编上号;
④在第三张纸上再结合资源冲突,对第二纸上的各个编号方案分别列出“好处”与“风险”;
⑤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为原则,在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⑥对选择出来的方案进行精加工,形成一个可执行方案。可执行方案的标准是:
该方案中的资源是你具有而且可支配的;
方案中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方案中各环节都具有可检查的指标;
方案最终有交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