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不只是力学概念
今天参加培训,有幸听到对惯性这一力学概念的完整解释以及演绎。
惯性,最初是力学概念,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一性质是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完整表述为:物体总是保持运动,除非有外力让它静止。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想象一下我们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时,当车踩刹车停止时,我们的身体还会往前倾斜,需要用力抓住扶手才能保持平衡,这个现象就是惯性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会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除非我们用力保持平衡,否则很可能会往前摔倒。
在解释了力学中的惯性之后,讲师又说,在社会学中也有惯性。
这是从何说来呢?可以让我们举个例子。
当社会因为发展需要进行改革时,总是会出现一部分人出来反对。这部分人反对的原因,是他们仍然保持固有的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并且害怕改革剥夺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这部分反对者的存在,就会导致社会在需要改革的阶段,会仍然保持一段时间的原有状态,这就产生了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惯性。
为了能够打破社会发展中的惯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
这个力量可以来自外部,如清末的西方资本入侵,导致了清朝的覆灭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个力量也可以来自内部,如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几次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
来自外部的力量太过强势和野蛮,容易导致社会的巨大动荡,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因此,打破社会发展惯性的力量,最好来源于内部,即社会的自我变革。
正如目前我们国家进行的一系列深化改革,就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下,从内部进行的自我变革。
我们的社会确实亟待变革,我们国家的领导者也确实正在努力带领社会进行自我变革,但是社会发展的惯性太强,不是谁说改变就能改变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从伟大领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我们终将能够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中华崛起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