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德自成邻
三国时魏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嵇康,为人刚直不阿,讲究气节,喜爱竹子。他在家乡种植了一片竹林,竹林深处盖了一间竹屋,屋前放了一张竹桌,一把竹椅,营造出雅致的家居环境。
一天,嵇康正在竹林中谋篇创作,忽然听到有人进了竹林,赶紧写了一句“竹林深处有篱笆”的拒客诗后,便匆匆钻进密林深处躲了起来。
来人是阮籍。他走近竹屋一看没人,以为嵇康不在家,感到很扫兴。就在想离去之际,他突然发现竹桌上的那句拒客诗,见墨迹未干,嘿嘿一笑,便提笔在嵇康的那句诗下面写上一句“篱笆难挡笛声转”。写完就拿起桌上的竹笛吹了起来。
过了一会,来找嵇康的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循声而来。他们见了嵇康的拒客诗,每个人又在上面分别填上一句:
“笛声换来知音笑”。
“笑语畅怀凝笔端”。
“笔笔述志走诗笺”。
“笔笔录下珠玑言”。
“箴语共话咏篁句”。
嵇康见他们无离去之意,只好出来迎见。
阮籍一见嵇康就哈哈大笑:“来来来,以文会友。你看看我们联的这几句诗,是否合你胃口,是拒是会看你大笔一挥了。”
嵇康拿起诗笺看了看,见每句起头之字都是竹字头,心想:来者都是爱竹之人,值得一交。于是,他在下面添了一句“篁篁有节聚七贤”。
从此,他们七人成为了好朋友,常常在竹林宴集,述志论诗,说古论今,无所不谈,心心相印,后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竹子,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虚心有节,挺拔秀丽,轻而不佻,经冬不凋,坚贞高洁,是刚直、谦逊、不卑不亢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古往今来,包括“竹林七贤”在内的许多文人雅士对竹子的钟爱其实是对品德的崇尚。嵇康本人就认为,做人应该向竹子学习,只直不弯,四季常青,不分高低大小,株株有节,人若无德,则不如竹。苏轼在《于潜僧缘筠轩》中写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在《题竹石》那首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高度赞美了竹子扎根山石,顶风冒雨巍然挺立的坚韧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并以竹子有“节”,来比喻读书人要有操守和气节,这也是文人应有的品德。
唐朝的祖咏在《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中写道:“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这句话启迪我们,交朋结友就要像“竹林七贤”那样: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