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晗夜话(8)当时只道是寻常
1.坐地铁听樊登讲马修•理查德的书《学习快乐》。快乐需要学习吗?吃一顿美食,买一件靓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旅游,被他人认同和夸赞……这些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可是,这些快乐似乎都是有条件的,是向外求的快乐。西藏有句谚语:从自身之外寻找快乐,就像在背阴的山洞里寻找阳光。如何保持一种内在的快乐?无论在怎样境地?哪怕身处逆境或低谷都能保持恬淡的快乐?如何从内在寻找快乐?始终让内心保持一种生命的充盈感?马修•理查德指明了寻找快乐的秘籍:利他、谦逊、乐观、金色时间(创造、建设、获得成就,为他人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用在这些事上的都是金色的时间)逐步去除内心深处毒素:我执、念头、情绪、烦恼、欲望。唤醒内在的爱与慈悲,发掘内在的力量,让善的源泉汩汩而出,越善良越快乐。
2.老朋友从美国回来,三五好友相聚叙旧。从前的岁月汩汩地往外冒。校园的古榕仍然苍翠挺拔,楼前的山茶花已然不见踪影。编报纸,办校刊,写争鸣文章,每周三的夜晚踩着月光去参加读书沙龙。听舒婷谈《致橡树》背后的故事,听杨争光编剧《水浒》的那些事,听北大教授讲懂与不懂诗歌赏析,到凤凰古城去追寻从文先生的足迹……被教育民主和教育科学浸润的纯真年代里我们见证了彼此的芳华。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3.在四楼多功能厅听学生演讲《我与书的故事》。12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讲述时在这个主标题下有一个副标题——爱的故事。无疑这个孩子获得全场最高分。席间,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全场只有一个孩子用了副标题?难道他们没有想过全场每个人都用《我与书的故事》时会让人乏味难忍?更要命的是大部分孩子的讲述都被围困在一个框架里:从小喜欢阅读,阅读有什么好处,有一本书让自己深深喜欢……感觉都是一个脑子里冒出来的。本来阅读是最具个人的事情。演讲主题是要讲述自己与书的故事,可是少有独特的故事,或者根本没有故事,只有一些空荡荡的句子浮在耳边。感受不到孩子与书的那种亲密关系,感受不到书籍带给孩子的纯粹快乐,感受不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感觉,就是孩子们说话不走心。那些话语和他们仿佛有一种疏离感。孩子们演讲大多拘谨而紧张,不能全然放开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不能自如地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言语堵塞和情感堵塞如鲠在喉……是什么阻挡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自由自在?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站在台前落落大方地表情达意?如何引导孩子亲密接触书籍真正体验到那种因为专注一本书而带来的生命感动?一种生命化的阅读!如果阅读不能带来生命的触动和改变,阅读就没有真正实现它存在的价值。演讲原本应是一种带着生命温度的讲述,简而言之就是要走心,自然吸引听者。演讲自己与书的故事是一个很好主题活动,如何让学生的表现涌动生命的激情与智慧,达到我们期许的样子,我们还需用心地探索。同时还有另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全程一个小时的演讲活动中,耳边一直回响着小蜜蜂的嗡鸣声,难得安静下来。学生们显得极度没有耐心去倾听。文明观看的素养何以养成?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是一个伟大的基业。教育需深入到内里一点点去探索,去直面现实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我想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