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儒学与文明
文/六尺巷里
科学家、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著文 |《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摘要其观点,儒学、科学、文明是相互有广泛联系的。理由如下:
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假如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从何得来?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分为官办和民办两大部分。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官方兴办的科技教育,以天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工艺为主,而地方官学主要实施医学和技术教育。如钦天监进行天文历算教学和实践,宋代著名的针灸铜人就是为医学生教学和考试用的。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的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
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在规律和制度方面,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
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从东西方文明对比角度看,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殊途同归,都将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与儒学(一说儒、道、释学,并不局限于儒、道、释家,主要指的儒家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孰优孰劣,至今也没有定论。但勿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文明的滋养。发展至今,西方文明的困境很多都可以在东方文明中得出结论,诸如很多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古老的东方文明语境中均已得到圆满的解释和解决。包括当今中国正在实践的制度文明和鲜活实践,已日益成为解决部分第二、第三世界乃至第一世界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的“中国方案”。这不得不说老祖宗在孔儒时代的智慧,的确是一种大智慧。以致后来,东方文明出现了易学、各种儒、道、释等流派,无不发端于古老而与时俱进的儒学。
六尺巷里评曰,基于此,科学、儒学与文明,的确是互为共生、不相排斥的。
知儒学则更科学,知科学则更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