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8最早的ICU文化
一大变化就是医学界开始把救活病人作为自己的最高目的,出现了以阻止死亡为唯一目的的重症医学。
欧美的医生入行前有一段“希波克拉底誓言”要宣誓,包括了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信念,比如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对任何病人都平等治疗等等,其中并没有要求医生把拯救生命作为唯一目标。
在我们中国,医生也需要宣誓,有很重的八个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最重要的是“健康”,而不仅仅是活着。
但在ICU当中,除了生存就是死亡,重症医护人员的任务变得非常单一。
重症医学的思维方式:患者只能分成两种结局,死亡当然是坏的,而活着就是好的。
生与死仅有一线之隔,作为医生所做的一切能在几分钟内改变患者的整个世界。
为了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他选择成为一名呼吸重症领域的医生,因为如果人的肺不能持续呼吸,即便心脏继续跳动,也无法为身体供应足够氧气,人体就会死亡。
而当时出现了越来越多更先进的呼吸机,能够让医生越来越精细地、有针对性地管理和治疗患者的肺。
一种叫做“反比通气”的新技术,用来救治那些血氧水平很低的患者。
因为这个呼吸方式和我们自然呼吸的方式完全相反。
正常情况下,我们呼吸时呼气时间长,吸气短,时间比例约为一比三,而反比通气中,吸气长,呼气短,比例为二比一。
感受一下,先深吸一口气,保持2秒钟,然后在1秒钟内呼出空气,之后立即深吸一口气,再保持2秒钟,如此循环往复,看看多久以后自己的肺部会开始不舒服,有一种要炸裂的感觉。
自己在一整天的时间里都被迫这么呼吸,甚至是一个星期、几个月呢?
站在医生的角度,很多病人不采用反比通气就无法活下来,但可想而知,这种反自然的呼吸方法,病人一定是不舒服的。
患者不能适应反比通气,在插上呼吸机之后,因为呼吸机的强制呼吸开始对抗身体习惯,患者会出现呛咳和恐慌。
为了让病人能够忍受这种治疗,必须要采取麻醉措施,全天候给患者使用大剂量的镇静剂和肌松药,确保患者一直都处在无意识状态,完全由机器接管呼吸。
一到两周后,如果情况好转,医生们将让他们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再将他们转移到其他病房进行康复护理,或者直接出院回家。
对于医生来说,任务仿佛到此结束了,“一条生命得救了,这种感觉真好!”
当时的ICU里,空间狭小、昏暗,除了患者无意识的深重呼吸声,就是笨重的医疗机器工作的声音。
当时一个医生如此描述ICU里的状态。
“这些天我看到的都是处于肌松和深度镇静状态的患者,他们一动不动地躺着,要不是监护仪显示他们还活着,他们看起来就像已经死去了一样。”
虽然窗外或许有漂亮的风景,但是患者都被固定在床上,处在昏迷状态,根本无法看到外面,他们也会直接按床号称呼,而不会被叫到名字。
此外,家属被抛在一边,对亲人病情和治疗的细节也一无所知。
虽然就算做了这么多的努力,还是会有三分之一的机械通气患者无法活下来,但至少还有三分之二活了下来。
然而,就在活下来的这三分之二人身上,医生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逐渐开始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