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28章

2022-03-11  本文已影响0人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28章,先恭诵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xiàn),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个地名,今天已经无法考证其具体的地点。根据《论语集解》里面所引的郑玄的话,“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这个乡的人讲话很自大、很傲慢,甚至非常粗野,不合时宜,难与人交流。

童子,未成年人,和今天的青少年年龄差不多。“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那个乡有一个童子来拜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

“门人怪孔子见也”,门人是孔子的弟子,弟子们觉得孔子不应该去见这个童子,这样粗野的乡人,又何必要去见呢?

对于门人疑惑的心理活动,我们试着揣摩一下。

1.内心不认可互乡人。

互乡这个地方,当时一定属于“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平时碰到,躲都来不及,怎么老师还愿意接见那个地方的童子呢?老师不是一直教导我们“就有道而正焉”要“亲仁”,亲近有德行的人啊,即使要教人的话,也要看看对象啊,至少要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爱思考、想学习、努力上进的人,才去教啊。

2.担心老师徒劳无功。

李炳南老先生解释说,“孔子有教无类,门人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劳。”李老认为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们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劳。弟子们看到,教育也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得不到好的学生,那就徒劳无功。这不得其人,其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学得有所成就呢?对老师要有诚敬心,对老师有十分的诚敬,相信老师,绝没有对老师有丝毫的怀疑,将老师看作圣贤一样,才会有真正的效果

3.唯恐伤了老师的名声。

没有诚敬心的,非但老师教了没用,甚至会“济其为恶”,而且对老师的名誉也有损害。弟子们看到互乡没有礼教,童子这样的人没有恭敬的心,是学不成的。不仅教不成他,反而会“济其为恶”,让他学了点圣贤道理,他就会巧言令色了,伪装自己、掩盖自己的恶,那是什么呢?正如弟子规所言,“倘掩饰、增一辜”,又增加了恶。李炳南老先生说没学什么经教,人还算好,看得过去;学了之后,傲慢了,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瞧不起人了,自以为是,这是济其恶了。

所以门人惑之,这个疑惑有一定道理。但是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不论地域,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即使鄙夫来请教,面对乡野村夫孔子都“空空如也”,没有什么成见,保持一颗慈悲仁爱的心,给予适当的启发。看到“门人”在这里疑惑,孔子知道他们用“有色眼镜”看人了,他真的不放弃任何可以教化弟子的机会,马上循循善诱,开导门人,要拓宽心量,注意包容,要有仁爱的心,只要人肯学,再差的人,他有一念肯学的心,就要有“诲人不倦”的态度去教他。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西汉学者孔安国先生解释说,“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这个与,当许字讲,就是允许、称许的意思。教诲之道,老师要敏锐地把握学生的状态,如果学生能够进,就是他要求学,那老师准许他、鼓励他,帮助他求学。不与其退,如果他退走了,不愿意跟着学了,老师当然也就不勉强。

所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积极推动人上进,不推动别人后退,孔子的有教无类,当然包括互乡之人,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只要有一线希望,孔子都乐意教化、扶持、成就之。所以我们懂这个道理,要自己主动去找老师,你不主动找老师,老师不会主动来找你,你要有积极主动的求学心态,否则老师勉强教你,你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就更麻烦了。

接着看,“唯何甚”,这三个字表达什么意思?何甚,就是为什么这么过分。弟子们看到互乡这个地方缺乏教化,还不让老师教,这个态度是不是过分了?这是孔子委婉地去批评这些弟子们:“你们的心量太小了,互乡的童子是不懂礼仪的,也不懂怎么说话,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帮助他提升的机会啊。你们觉得互乡童子不是可以教化的那类人,你就不愿意去教,还不让我见,这样就太过分了。”

有一位老师在《关爱教育》中提到,“好学生是怎么来的,是从差学生变成好学生的,是以前的老师教的,现在这个差学生怎么办,还需要等着老师来教啊。”你们是好学生,却要阻止差生童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不是太过分了?

接着再看,“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先看这个“洁”字,从外在到内心都注意修正自己,一是内心能够保持谦虚,恭恭敬敬来求学的,二是把自己外在穿戴得很整洁,这是见老师的礼貌,代表尊师重道,诚心诚意来求学来的

再看这个“往”字,有二种解释,一是指过去、以往,《皇疏》、邢昺的《注疏》,这两家注解解说这个“往”是当往日讲,是过去的意思,朱熹《论语集注》也是讲过去。二是指未来、以后,《论语集解》引用郑玄的讲法,“往,犹去也”,这个去,是去往将来、指从今以后,李炳南老先生认为理解为将来的意思更恰当。

“当与其进之”,这个与就是指允许,允许他来求学,他是非常恭敬的来求学的,虽然他自己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没有什么基础,但是他有这分恭敬心,就应该教他。那不保其往也,当下他这一分恭敬心来求学,我们就好好地教他。

不保其往也”,我们怎么能保证他将来还能保持这分恭敬心呢?能保持他以后还能够力行教诲吗?这个就不能做到了。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见童子,门人为什么会疑惑?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不论地域,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即使鄙夫来请教,面对乡野村夫孔子都“空空如也”,没有什么成见,保持一颗慈悲仁爱的心,给予适当的启发。看到“门人”在这里疑惑,孔子知道他们用“有色眼镜”看人了,他真的不放弃任何可以教化弟子的机会,马上循循善诱,开导门人,要拓宽心量,注意包容,要有仁爱的心,只要人肯学,再差的人,他有一念肯学的心,就要有“诲人不倦”的态度去教他。

2.平时你碰到类似互乡的人,你怎么处理的?

会产生傲慢、嫌弃,甚至会指责,没有恭敬之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