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石头
在地球上,先有石头,后有人类,或者说没有石头就没有人类。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就是石器时代,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六千至四千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世世代代制作石器,用来打猎和采集,获取食物,得以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人类与石头相伴的岁月如此漫长,或许就形成了对石头不可磨灭的无意识记忆——人类离不开石头。
后来人类多数离开了山地,从事农牧业,定居下来,不再依赖石器,但人类对于山的崇敬依然刻骨铭心。山,坚定沉稳,崇高挺拔,屹立千年,不倒不烂,给人勇气和信念,成为男子汉的榜样。《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诗的上下文来看,“高山”的本意就是需要仰视的高山,后来才有人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司马迁赞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用的就是比喻义。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道出了仁者所应具备的稳重、恒久的一面。 这种对于山的崇敬在中国的文化中如影随形,随处可见,成为永恒的题材。且不说中国特有的山水画、高山流水的音乐,浩如烟海的诗文,仅汉语中相关的词语读起来就很提气,如“巍峨”“屹立”“崇山峻岭”“高耸入云”“苍山如海”“军令如山”“海誓山盟”“登峰造极”……至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则痛快淋漓地表达出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气概。在中国人眼中,山是有精神的。
山越高越有气势,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山合一,便成了“仙”字。世世代代都有道士、落魄文人坚信高山会带给他们灵气,让他们长生不老,得道升天,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他们依恋高山,向往高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有的山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山则只是一块孤零零的大石头兀立在那里。后者在广西桂林一带、福建武夷山区常见。这种一石一山的伟岸更让我肃然起敬。
石头后来的实用价值是石器时代所无法想象的,没人用石头去铲地、狩猎了,但人们却发现了石头与石头的不同价值。有铜矿、铁矿、金矿……有化石……有玉石……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石头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是玉石,这给中国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卞和献玉》的故事众所周知,在此重温一下或许能有新的感受: 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卞和的故事完了,但关于玉的故事从未间断。《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讲的就是一块石头“假宝玉”的故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成了人们读书的动力。作为女人,没有一件玉镯、玉佩之类的首饰是难以想象的。玉是石头,但不是普通的石头。
如今云南一带和一些大城市的古玩市场热衷于赌石交易,一块块大大小小、相貌平平的石料摆在那里,里面有没有玉,成色怎样,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便是行家里手也不敢轻易下手。赌石需要知识、经验、眼力,更重要的是运气。其情景是“疯子买,疯子卖,另一个疯子在等待”。一旦开切了,看热闹的人就围了过来。切割之前有多种可能,切割之后就只有一个结果。切出了上好的翡翠,买者欢天喜地;卖者后悔要价低了;看热闹的一起欢呼。切出成色一般的玉,各方反应平平。切的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买方砸头骂娘;卖方微笑着安慰;看热闹的幸灾乐祸,比谁都开心。
试想,石器时代的人类有这些乐趣吗?他们知道石头还可以这么玩儿吗?
石头,人类离不开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