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教育想法

请尊重我们的母语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462人  潜鲲

一次和初中语文老师聊天时,了解到现在的初中已不再教授汉语语法了。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有重物压在了胸口。也自那时起,关于对母语前途的忧虑挥之不去。

之所以咯噔一下,是因为我一直为日渐失守的语法规范而忧心忡忡。一些网络媒体客户端的文章,找一个规范的标题都难,各种低级错误让人不忍卒读。再想想这些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是对学习遣词造句的年轻人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寒而栗。我的工作是每天为人作嫁,帮别人处理文字,常因文理不通、颠三倒四、胡拼乱凑的文章而头疼。这也是我和老师见面谈起当前语文教育的原因。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我太明白中学放弃语法教育意味着什么了。我,以及所有恪守语法规则的人们,在工作中苦苦的坚守会有多少意义?全社会的垮塌狂澜,岂是我等少数人所能挽回?“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作为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关键标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使用有严格的规矩要求,而眼下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关于汉语言的不幸遭遇,我先在权威的官方文字里例举一二。当然,我谈的不限于语法方面的问题。

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这句话出自全国多地党政两办联合行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我猜想,这句话关键是想表达目标评价考核覆盖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思。实现这一点,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有了这个前提,考核全覆盖不言而喻,就是自然必然的事。所以应改为:“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一岗双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这句话因牵强靠拢而导致表述杂糅、意思模糊,很典型。

不仅如此,有的政府公文甚至连标题都缺乏斟酌,随意性很大。例如,“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说的是要剥离国有企业社会职能,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的一个事,但硬生生加了一个“和”字,变成了两个事。两个事就两个事吧,“解决”和“历史”中间缺失“国有企业”,该让人怎么理解?这样的表述,在某网络搜索引擎搜索,显示结果有17万条。

有的单位对特定词汇没有清晰理解,以致出现滥用的现象。例如,全国统战部门官方网站大量出现统一战线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某某单位组织全市统一战线参加某某会议等表述。这里的统一战线,着实让人噎得难受,都不知该作何解释了。即便你理解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上的同志,但镜头上的几个人就能代表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可不像教育战线,后者有明确的边界,指的就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统一战线,除在判断句中外,确实不宜用作主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方用语的任性来日已久、根深蒂固,有的已经司空见惯,算不上是问题了。 最明显的就是“进一步”的滥用。进一步加大力度,进一步发挥作用,等等。几乎不论做什么事,都得进一步。大概也因为每次只进一步,所以需要不断发文,不断进步,造成文件像雪花一样飘,干部像算盘珠子,你进一步,他进一步,你不进,他就原地不动。我经常在想,制发公文时,为什么不是进两步呢,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呢?绝大部分“进一步”,是可以删除的,而且删除后干脆利索、言简意赅,但就是很少有人这么做。更隐蔽的是,有的政府公文手段与目的不分,让人不知所云。比如,为持续加大某某工作力度,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等等。发文目的明明是为了加大工作力度、增加居民收入,非得画蛇添足,让行文目的跑偏。还有一些看似稀松平常,但一经推敲却让人大跌眼镜的表述。比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加快发展速度,等等。敢问起始速度是多少,是匀加速吗,最后飞起来没有?这样的表述明显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已经成了官方的标志性用语。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党政机关中,确实不应该出现。

话题再回到网络媒体客户端。随手打开手机,《今日头条》简直就是奇葩标题大全,错误五花八门、比比皆是,可以信手拈来。《不动产登记全国联网,查房反腐和房产税开征引发想象》,下面显示,“第一财经”。不冗述,它说的是不动产登记全国联网,引发公众产生查房反腐和房产税开征的想象。两者的意思不仅大相径庭,而且前者还存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也不假。“标题党”这个词出自谁之手,我无法考证,但这个词确实是应时代而生,作者为丰富我们的词汇作出了贡献。这个时代,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竞争异常惨烈。接下来的一个标题是这样的,《一具焦黑的尸体,一群毫无名气的演员,却拍出最好的国产电影》,下面标注“老烟斗看电影”。连焦黑的尸体都能参与拍电影。另一则标注为“安徽视讯”的消息,《谎称给员工放假,公司老板偷偷跑路,公司法人悄然更换了》 。法人和法定代表人有本质的区别。法人是机构,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但很多人会将法定代表人误用为法人。这个问题在官方和民间普遍存在。

当然,一些专业的文学人士,也好不到哪儿去。曾在某文学网络平台看过一篇散文,作者本来是要盛情赞美乌审这个美丽淳朴的地方的,但文章却取名《乌审处女》。乍一看,很惊诧,“乌审的处女?”“乌审的处女什么样子?”“乌审的处女怎么了?”让人怀疑作者的研究方向。另外,一些国家级的媒体,书面用语也需要规范。某国家新闻媒体就曾报道,某某联合训练闭幕。那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国际联合军事训练活动,应该不是舞台表演,但媒体放着通俗易懂的结束不用,偏偏找了一个脂粉气十足的舞台仪式用词。难道作者另有含义?小时候,老师经常强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现在,文题不符已然成为写文章的“潜规则”了。

最近看到一则出自《法治周末》的消息,因某市一份法院判决书被网友爆料存在含语法在内的各种错误68处,最高法开始整治奇葩文书。文章引用的一句话发人深省,“判决书都出现笔误,那法官判案能认真吗?”看到这篇短文,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心里五味杂陈。写判决书怎能像小儿习作,如此马虎!会不会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庆幸的是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最高法没有坐视不理,而是直面问题,立即整改。如此做法,值得点赞。看来,整治文章失范、文字乱用、不循语法的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国家机关抓起,从顶层抓起。抓八项规定落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上行下效,才能扭转乾坤。何况,就公文领域而言,地方更愿意比照上级措辞,毕竟那是“万无一失”、便捷高效的做法。

于改正错误的必要性,党政机关应该不必多言。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虽然在一个舆论自由的国度,人人都有创作的权利,文字不是哪个人的专利,但向社会公开的平台载体上的文章,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约束。否则,整肃文风,犹如逆水行舟,颓势难收。有的人可能会持不同观点,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意思表达,能看明白就行。于这样的人和观点,我只能补充说明,不懂语法的人,看什么文章都是字词的随意堆砌,因为他无法洞悉字词堆砌的规则,更无法体会其间的一切美好,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

有句话,我非常认同。“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言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讽刺的是,这话竟好像出自一个中学考试题目。不知道说这话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看这高度,足够重视语文教育,但忽略了语法的语文教育就像是只学阿拉伯数字的数学教育,永远不会有正确的加减乘除。 大概没有哪个民族的语言没有语法规则,遣词造句是文字的自由组合。当然,语文学习影响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普遍遵守语言规则,规范语言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前提下的。我更想强调的是,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更关系到浩瀚如烟海、璀璨如星空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拓,影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基石的长久和稳固。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这些年兴起的国学热。它大抵上取代了曾一度风靡的外语热,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觉悟。把老祖宗丢掉,还能站在哪位巨人的肩膀上,还怎么继往开来?

教育部门淡化汉语语法教育的初衷让人难以理解,年轻人们放弃母语规范,一丝不苟地去学习外语,不得不让人感到伤心失望。难道年青一代都做好了出国的准备?这个国家究竟怎么了?据说,高考制度改革弱化了外语考试,但汉语的语法教育好像还没有回归应有的位置。教育部门若真的关心国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民文化素养的培养,我看应该从尊重我们的母语做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