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的国学课堂简友广场散文

导读一百五十一|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

2021-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罗益明

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讨论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单独从梁启超这个人物切入呢?那这个作者本身就这样说了,因为刚好梁启超整个的这个成长轨迹对应这个时候,其次他对这个时候的整个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且举足轻重的这样的一个作用,因此呢,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去探讨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转型的一个问题。

另外,在讨论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过于注重外部思想的一种影响,尤其当时西方思想潮流的一个涌入,认为当时中国近代思想转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对西方冲击的一种回应,但是这样一种方式很容易会使得我们忽略掉晚清儒家知识分子传统内部思想的一个变化。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最开始西方思想涌入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压根儿不关心这种事儿啊,而且呢,有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像这个郑观应王韬他们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但是他们又处在很边缘的地带,不太被主流的思想所接纳。

因此在这个时候考究,这个当时晚清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一种信仰般存在的儒家文化系统,在这一个时候的内涵的一个流转的问题,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么弄明白这个之后呢,我们就开始导读这本书当中的一些比较精彩的思想观点,那么第一个呢,我们就来看一下新儒家的一些基础概念,为什么要谈到新儒家呢?

因为前面讲的,就是我们如果想要去弄清楚晚清儒家自己思想内部这一套内涵思想观念的一个转换的问题,那么,新儒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因为新儒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它确实起到了一个连接儒家新旧知识传统以及价值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么新儒家呢,还是以『仁』作为一个思想的基点去讨论的,那么『仁』这个观念呢,作为儒家的一个思想核心理论,它代表着就是一种事物终极的一种旨归。那怎么实现呢?通过『忠』和『恕』,『忠』其实更多的是代表自我的一种道德修养,『恕』其实是扩大一种程度,对他人道德修养的关心与帮助,两者合二为一,即可通达于『仁』。

那么这个观念,还是当时这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所要去探讨的一个观念,无论是我们所谓的内圣外王,还是说当时的学问流派当中的考据、辞章、义理、经世等等这些学问的套路和方法,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在紧紧围绕着这样的一脉核心理论在进行的一种解读和阐释。

第2个思想观点,就是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一个论辩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啊,跟焚书坑儒有关系,当时这个把一些儒家书籍啊都给烧毁了,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原来的秦末汉初的老人,通过自己的记忆所记录下来以及传授下来的,那么当时的文字呢,就用汉朝的隶书的文字了。

再后来汉武帝末年的时候,鲁恭王拆这个孔子的旧居的时候,在这个墙壁里面发现了很多隐藏的儒家典籍,而这些典籍的文字呢,是用这个蝌蚪文写的,蝌蚪文就是战国时候的这个6国文字,那所以说这一脉就叫做古文。

这两个差别在哪?那么今文学派呢,会讲究所谓的义理层面,随意性自由度比较强,那古文学怕更强调我们所谓的考据训估这些东西,而且这个经文学法在西汉的时候,很容易跟这个一些当时的阴阳五行,乱七八糟的谶纬之学搅和到一块儿。

那古文学派,就不喜欢这一套东西,他更注重实学,那么这两套思想呢,一直在争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说从西汉一直干仗到清朝,那么在晚清我们知道这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啊等等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今文学派的一种复兴,那么他的这种复兴,为什么要复兴这个东西呢?

一方面是为了从这个传统的思想资源库当中,去获得一种合法性正当性的这样的一个地位,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西方,另外一个呢,就是说今文学派它特别容易上手,就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比如对于这种改制的一种说法,是完全切合当时的康有为所需要达成的目的的。

这两派的思想争来争去,但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触及,比方说这个封建王权的合法性的问题并没有突击,大家只是在讨论这个中央与地方的这个郡县制度的一种关系,也会涉及到所谓致用层面的,就是一些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的重要的作用。

但归根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超脱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他还是在维系着儒家的传统道德的这个层面的意义和价值作用,而不是在这个政治扩张或者说经济意义上的集体成就。

第3个思想观点,当我们发现儒家知识分子在强调富强的重要性的时候,在强调要仿照西方的议会制度去构建起君民一体的这样的一个沟通的一个制度系统的时候,在不知不觉的过程当中,就已经慢慢触及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最基础的那些政治原则的变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所谓的制度的这种改变,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这个传统社会当中的这一套皇权制度系统的根本性的变化,而是在这个行政系统里面的一些变化,但是由于这个行政系统的变化,就慢慢的往前递进深入,就触及到了整个的这种皇权制度系统的变化。

第4个思想观点,我们来了解了解一下康有为的这一套摄像系统,首先梳理一下他的这个知识教育背景有哪些思想的这种输入:第1个呢,就是他的老师朱九江给他的一种启迪,就是将学术研究,融入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当中,这里面实际上包括了我们前面讲的考据,词章,义理,还有就是他自己特别倾向的这个内圣外王与经世致用;

第2个是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华严宗的思想,那这里面呢细分为两个很重要的一个点,第1个呢就是跟儒家圣人一样,普渡众生与兼济天下这两个是契合的,第2个呢是一元论的且不断革新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彼岸世界,是可以在有限的现实世界当中去创造出来的精神世界,那么这两点呢,其实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自己的一个思想形成。

第3个,他在广州的时候能接触到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的知识,虽然零星琐碎,但是并不妨碍他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了世界之广大,学问之多元。

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康有为的这个儒家学问的一些基本的观念有哪些呢?第一,儒家的实质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1个是人格修养,第2个是经世致用,那所谓的这些类别,经世,义理,词章,考据,后两者只不过是前两者的延伸而已。第二,他把『仁』当成一个本体论探寻的思想,这个世界是有这个人所支配推动,所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种『仁』。

第5个思想要点,聊完了康有为,再把视野转回到梁启超。我们都可能听说过这个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那么新民呢,是梁启超先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理论基础。

那怎么培养与成为新民呢?看他当时的这个教学大纲,分为两部分,第第1个方面就是养性和知识教育,第2个方面呢就是经世与传教。那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看到就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教给给他的那一套学问系统,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虽然增加了这个西方的专业知识内容,但是实质上还是在儒家的这一套知识价值系统里面,填充的新的内容元素而已。

其次,梁启超的这个『说群』文章核心要点有哪些?这篇文章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就是中国怎么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第2个就是以怎样的一个制度建设去维系这个政治试题,第3个中国到底成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

那么在这个文章当中呢,他其实提出了这个进化论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合群是只配一切生物的一个根本的一个原则和驱动力,另外呢,就是人类社会很强的一个点,就是大家能够集体协作去做事情,但是他认为中国传统的这个制度,以君主的私人利益为基础,破坏了这个合群的这个根本的自然法则,也无法提供公共的服务。

但是他并不认为,当时马上就可以实现民主政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这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当时各个社会阶层民智未开呀,因此,当下就是还需要这样的一个开明转置政体。

那为了实现这个过渡的阶段呢,他认为我们要搞学会,要不断学习西方的法律知识,士绅阶层要引领搞社团,开启民智等等类似的这种方法凝结成一个适应和匹配民主政体的这种群或者说一种团体。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