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权衡
年轻人不结婚的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双方考虑过多因素,使问题复杂化是根本原凶。
在物质贫乏、思想单纯的年代,两个人看对眼了,就结婚。什么叫看对眼?对方外貌看上去让自己还舒服,行为上没有太多让人讨厌的即可,如果再加上敦厚老实、单位表现良好,那就更好。至于兴趣爱好、事业财富,没有太多的舞台、没有突出的对比,往往并没有纳入择偶条件中。
条件简单,标准不苛刻,再加上到点就需结婚的传统影响,适龄青年不管高、矮、胖、瘦,一个个几乎都能步入婚姻的殿堂。除非实在是走不上正路的刘阿斗。
有人调研,结论是那个年代的婚姻质量不高,80%以上的家庭婚姻是凑乎的。即使吵吵闹闹,迫于传统观念,离婚的少,也终究造就了人丁昌盛的年代。
现在则不同,人们的选择多了、做选择的难度就大了。做不出选择就不选择也多了。剩女,大多数是优秀的女子,不是她们不选择,其实是条件标准要求高,符合条件的少,最终不愿意选择的结果。
选择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背景、个人发展空间不同,人与人在起步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人,就是选择完全不同的生活。找一个殷实的家庭,缩短几代人奋斗,成为一些人的渴望。为了这一步登天的愿望,年龄、外貌、身高是否般配,已经根本不在话下。甚至有人说,如果我是喜儿,当然要选择黄世仁,而不是一无所有的大春。
结婚的成本很高,结婚后婚姻不稳定,也让许多人不敢走入婚姻。一代独生子女,都是爸妈爷奶的宝贝,都是宠大了的孩子。许多孩子承受压力的培养不足、容让他人的教育不多。在婚姻家庭中,一对新婚夫妇,就为谁洗碗的事,可以吵架离婚。
还不说,有的孩子本来就是妈宝男、妈宝女,结婚后,家庭事务一概不会处理,父母不得不继续照顾他们、还得照顾他们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本来是出国留学回国的,但在公司被上级批评后,受不了委屈,离职回家,做专职太太。父母催其早点生孩子。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还没有建立,又如何养儿育子?况且,这样的性格定位,孩子的教育就能胜任了吗?
婚姻是社会稳定的细胞,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当自己的孩子面临婚姻选择的问题时,我愈发觉得,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婚姻的意义。
帮助孩子去除虚伪、虚荣的追求。两个人的结合,不要过多考虑额外的东西,金钱、财富、职位,都不是生活的根本。对方是否具备优秀潜质是考察的重点。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运动、上进好学的人,人生总是不会太差劲。
帮助孩子终身成长也是必要的。也许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是新手,许多理念没有涉及,但当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要引导孩子不断地完善自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私下里委婉地告诉她,如何欣赏对方、包容对方,让对方始终感觉与你呆在一起舒服。
看来,在婚姻的保卫战中,几代人的参与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