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素质打造每天写1000字

【自我成长】是什么干扰了学习时的输入与输出?

2017-03-23  本文已影响209人  艳滨

最近,有个事情一直困扰着我,看书学习,不知道如何输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收获,也就是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出了问题。

就在自己纠结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到了课堂上,当我请孩子们观看一个视频,倾听一个故事后,常常会请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而能够举手回答的孩子不多,我真的挺纳闷的,我想:多么简单的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就说什么感受;你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呗?有那么难吗?

现在,对比自己的困惑,我是不是就是那回答不上问题的孩子呢?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止了自己、阻止了孩子们的输出,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带着自己的思考输出呢?

我想到了这其中的原因:

第一,输入前,缺少思考。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自己都使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地读,一句一句地画,有时,书读完了,看着深深浅浅地画痕,却脑中无物。

不禁感叹,读书时,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那些文字与大脑就没有建立起任何的连接,浪费的时间怎么就没有换来一丝丝的收获呢?

现在想来,是自己太依赖书籍、依赖文本啦!拿过来就想投入其中,有一种空手套白狼的感觉,因此,书籍无法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无法真正地被自己用。

第二,内化时,缺少构建。无论是书籍,还是一篇文章,都是有它内在结构与逻辑的,而自己一字一句地看、一字一句的画,结果是将书籍的结构消解化,让文字变成一个个孤立的存在,其本身的内在逻辑被严重的打破,就无法从孤立的文字、段落中,了解作者对问题的整体架构。

孤零零地看世界,世界就是孤零零地;整体的看世界,世界也将是整体,所以,每一次阅读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盘散沙,提不起来,堆不成山。

第三,输出时,追求完美。每次想要写东西,特别是读后感、读书感受等等,总是想面面俱到,一本书里的全部精华、一篇文章里的全部亮点、一部电影的全部细节都一个不能少的呈现出来,这也是我很大的问题。

不仅一个不能少,而且还希望,自己呈现出来的文字、思考是最完美,是无懈可击的,于是,越是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文字越显得不自如、不洒脱,不自由!

那么,如何改变呢?

第一,提出问题。看书前,先问2-3个与书、或文章,相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做到有目的地阅读,这是带着思考去读书,让读书就成为了有价值的寻找,寻找自己最需要的答案。

第二,结构化阅读,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微信公众号“李叫兽”对此作了回答: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构思知识的多种方法,尝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结构化阅读,一方面依据文章的目录,分章节了解书籍;另一方面,了解作者的出身和经历、写作背景、相关议题、出版动态等,从外部将其与书中内容交织糅合在一起。

第三,定点输出。可以是感受,可以是观点,可以是引发自己的思考,围绕一个点对书籍输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文字,或许,它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自己有收获,读者有收获也是好的。

第四,一句话概括。阅读一本书后,要将书读薄,读薄的办法就是形成一句话的总结,这句总结就可能是你对书籍、文章的整体把握,然后,再有机会阅读时,再次记录,慢慢反复中,形成对书籍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读书学习,需要有进有出,只进不出,会堵;只出不进,会涩……

好好读书,好好输出,唯有输出,方有成长!

无戒日更挑战营-0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