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心学」模型

2022-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包子的解忧屋

主要了解了下「创业心学」模型。

这个模型有点抽象,所以我带入了一下自己的理解~

01 「创业心学」的闭环理论

「创业心学」是作者主打的理论,也是本书的一个核心模型,为啥呢?

因为是作者自创的。

这是一套以王阳明心学为哲学基础的创业哲学理论。

包含了四个关键点,构成了一套螺旋向上的企业发展循环。

致良知:找对方向,朝着美好愿景、抱着认真心态去做事情

事上练、难上得:干中学,在困难中成长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不起心动念、不预设立场、不提前下结论

知行合一:认知力提升、坚定不动摇,冷静分析机会与挑战

乍一看,觉得内容很抽象对不对?(对!)

但是,确实很理解,就如同作者说的:

“企业发展是分阶段的,并且决定每一个阶段发展进程的要素也不相同:要想迅速地跨越初级阶段,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中介阶段的胜利则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到了高级阶段,制胜的要素则势必会上升到哲学层面。”

也就是说,企业发展的比拼,拼到最后其实都是在拼「心智」:心力+认知。

但是说实话,如果按照企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来评估我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那可能还没解放吧......

我尝试带入自己的当前阶段,去套用一下「创业心学」,来复盘我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

02  包子的“演进之路1.0版”

多亏书中举了福佑卡车的迭代案例,对我们想要创业的、想要优化服务的、想要发展副业的人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说:

- 致良知 -

《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提到,想要提升幸福感,就要去做「当下能感知到快乐、未来能收获到意义」的事情。

我相信,每一位能像稻盛和夫先生这样持久存续的企业家,看待创业这件事情一定不会是痛苦的,他们会乐此不疲地享受这件事情,因为创业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源自于「成就他人」。

持续做成就他人的事情,从利他的喜悦中,回馈给自己幸福的意义,这是我对“致良知”的理解。

如果说,我已经一只脚踏在了创业这条路上,我希望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在「利他」中收获的:

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 事上练、难上得 -

之前我都是在「学习」这条路上贪多、求远,总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再出发。

今晚跟一位好朋友线上聊了2个小时,她给我做了一次人类图测评,在测评中我又想象到了一个画面:

我之前就像是被关在一个小木屋里,屋子没有门,却被一面镜子拦住了去路。每次我想走出木屋开始我的旅途,都会从这面镜子里看到我自己。

透过镜子的凝视,我开始怀疑我有没有真得准备好,包袱里装的干粮够不够我跋山涉水,身上带的工具够不够我寻找方向?

于是我又背过身,重新回到房间里闭门修炼。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打破这面镜子,于是,在这面镜子的背后,一条道路正式向我敞开了。

然后我看到,原来路上有很多行人,也在路边休整、换装,原来我是可以一边走着,一边升级装备的。

而且,这种升级会更加适应环境所需。

所以,走出木屋的我,在当前的成长阶段完全可以通过写、录、播来分享我的知识体系,通过教练对话、塔罗咨询、OH卡探索来诊断问题,帮助用户梳理卡点、打通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再去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服务专业度。

-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如果心境不坚定,就容易被外部信息干扰行动节奏,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

这只会让我再次进入小木屋,但是我不想回去。

我的教练跟我说过,这个世界上已经提供了很多种方法,都可以帮我实现自己的愿景。

但并不是每一种方式我都要去学一遍,我需要明心立志的是:

我要选择哪一种方式来完成使命,定下之后,“此心不动”。

这个是需要我去做出选择的,但是选择的依据,是需要向市场拿数据的,也是需要跟随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迭代和发展的,这个就是“随机而动”。

- 知行合一 -

有了愿景、目标、方法、路径、行动框架之后,就要投入实施,这个阶段并不需要一举成功,而是要在测试中获得数据,在问题中找到优化方案。

然后在新的思考和迭代中,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