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思维:怎样活得不焦虑?
前文说到了,可以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我们需要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需要胸怀接纳不可以改变的;需要智慧来分辨二者的区别。
而大部分人的烦恼在于,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对应的策略叫控制的两分法:第一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有哪些是能控制的,那些是控制不了的?第二步是,对于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与现实接触
还记得前面的比喻吗?河流要流动起来,需要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
前文讲了创造性目标带来的张力和张力变成动力的方法,这部分来说第三个条件: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接触。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怎么不焦虑,在说不焦虑之前,先说一下焦虑,我什么时候会焦虑呢?焦虑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形容焦虑是:心头的苍蝇,四处乱撞,却找不到方向。想到未来,我会觉得很焦虑,未来是不可控的;而我的生活每天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重复。
想到这一点,就会让我浑身蜷缩,脑门、大腿、背部,被汗水打湿,感觉到自己很虚弱。自我判断这是一种焦虑。
焦虑跟焦虑症的区别在哪呢?焦虑是短时间的,而且随着压力减少而减少的。与之相对焦虑症是无目的且持续的,持续半年或者更久;同时还有身体上的反应,比如肌肉紧张、发抖、心悸、出汗等。
焦虑症有三个特点:第一,是难以控制的,让一个人不焦虑,跟让一个高烧的人,不要发烧是一样,是不可能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89fac5ab7bc78bac.jpg)
第二,是有强烈的身体反应,比如发抖、头晕、出汗;第三,是对未来危险的担心,这是一种基于头脑的想象,无尽的,脱离现实的。以上三段内容,源自丹尼尔·史密斯的《住在我心里的那只猴子:焦虑那些事儿》。
对照一下,我发现我不是焦虑症,只是有点焦虑情绪。说明焦虑是一件正常,而且值得庆幸的事情。
陈海贤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远的思维调近。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进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近的思维方式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是流动的、不断发生变化的。与之相对,我焦虑的是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种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坚固的,是脑海里已有的东西。
比如很多人看的不是你正在做的事情,不是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是怎样的,聪明不聪明?是否优秀?
有时,脑海里有一个核心假设,当现实不符合这个假设时,就会愤怒、沮丧。会把一件已经发生的糟糕事情,用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的方式概括推演。
当然,这其实挺有用的,有了这些抽象和规则化的东西,可以让我们面对世界有更多的确定性,增加自己的掌控感。
但同时它也有局限,就是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东西,新的也不容易进来,你的思维就不会有什么变化。
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近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陈海贤老师也把,近的思维方式叫做正念思维。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e3c95e593057f973.jpg)
那怎么学习正念呢?
首先,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陈海贤。
比如我经常这样想:为什么我总是这么挫?这一切有什么用啊?你根本就是不在乎我。总是、一切、根本,就是远的思维特征:抽象化,概括化。
与之相对,近的思维是丰富,充满变化的。陈海贤老师提出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用评价性的语言。
日本有一个著名的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在最初做记者时,编导让他去拍911事件,拍眼泪和互助。
但当他真正到了那里,看到的是,世贸大厦挤满了拍照留念的顾客,不远处咖啡馆里情侣在谈恋爱;有人在废墟旁拍照留念;有人在兜售星条旗,因为游行必备,马上要涨价。
在最初做这件事情时,心里有一个目标,但走到近处看到的是,真实的、丰富的,有细节的,很鲜活的人。
也就是描述现实,而不要去评价。评价意味着盖棺定论,是结果性的;而描述意味着更多的探索空间。
第二个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这里陈海贤老师举了个例子,经常会有人问他:老师,我很内向怎么办?老师,我容易紧张怎么办?
这些人在描述自己的问题时,用的是抽象化概括化的思维方式,这让他的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这也是问题所在。
比如:我很内向怎么办?那老师可能会反问他:你在哪些人面前容易内向,哪些人不会呢?哪些场合容易内向,哪些场合不会?跟人认识的,哪个阶段容易内向,哪个阶段不会?最近在跟谁交往,感觉怎么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d2daa69e54210058.jpg)
当把这些问题,都回答了之后,就能看到他在生活中的状态,和他的各种关系。只有看到细节,才能看到哪些是他能控制的部分,也就可以找到出路。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我学经济学时,评价事情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事先看,一个是事后看。但有的人会用事后看的标准,评价一件没有做的事。
比如我想转行心理咨询这件事,我在想它有用没用,结果怎样时,我还没有开始行动。
在这时陈海贤老师提醒我,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你现在能做什么?第二你愿不愿意去做?
我现在能做的是:查资料、拜码头。跟这个行业身处其中的人聊聊,看看现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判断我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愿不愿意去做?不太愿意,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但陈海贤老师建议:不要问,就停在这里。
相比于一个人的不愿意,“为什么不愿意”又是远的思维了,他希望来访者把注意力放到近的地方。而且他想给对方这样的暗示: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语言学家温德尔 约翰逊说:
用静态的语言去捕捉变动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近的思维是发展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语言,相信你多练习,会对你的思维产生很多改变。
陈老师的总结:
近的思维就是一种与现实接触的思维,和它的三个原则:
第一,用描述性语言,而不是评价性语言;
第二,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第三,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远的结果。
如果你在为一些远的事情焦虑,可以用这两个问题把自己的思维拉回到现在来: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