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部喜剧
大唐高僧玄奘,克服重重困难,远赴印度取经,为后世的思想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玄奘原本是一位让人钦佩,值得顶礼膜拜的佛教人物。
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偏偏把他塑造成了动不动就被妖怪捉去,时常错怪好徒弟孙悟空的笨角色。
白先勇在介绍夏志清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说夏先生这样形容小说中的玄奘。
“他容易动怒,一本正经,看不清自己领导无方,却偏袒他团队中最怠惰的一员。”
看看!这个小说里的玄奘哪有多少高僧大德的光芒存在?
为何吴承恩要把唐僧写成这副模样呢?
白先勇在书中也这样评论:
“唯其小说中的玄奘只是一个凡人,有凡人的许多弱点,这倒使《西游记》作为一则宗教寓言更扩大了其普遍性。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变成了我们每个凡人红尘历劫,悟道成佛的寓言了。”
原来,唐僧就是我们自己啊!
作者让我们在跟着故事的起伏跌宕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精神蜕变。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为唐僧的智商急得跺脚。常恨恨地想,如果不是孙悟空又聪明又有能力,这个唐僧恐怕没离开长安几步,就被妖怪们分吃了,哪里还能取得了什么佛经呢?
对此,夏志清教授却有自己的见解:
“《心经》本身就是被指定作为三藏取经险途中保佑他的精神伴侣。从佛教寓言的构成上来说,他远比任何一个徒弟更为重要。”
夏志清教授认为,真正保护唐僧的,是《心经》,是看破所有的遭遇不过都是幻境的心念。
当然,能从心上领悟这一点并不容易,吴承恩给唐僧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才让他得以功德圆满,悟道成佛。
看来,我们普通人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路途上,与其想着怎样战胜那些困难,不如根本不把它们视为困难,那不过是“空”。
没有困难又何谈战胜呢!
当然,这是我个人对夏志清教授这段话的一点理解,或者并不正确。
对于那两个给我们小时候带来无限欢乐的一对组合:孙悟空和猪八戒,白先勇在书中说:
“如果孙悟空代表人的灵魂,那么猪八戒便是血肉之躯的象征了。”
所以孙悟空叫“悟空”,就是要提醒人们了悟佛教中“色空”的道理。
而猪八戒,则是我们血肉之躯的象征,拉扯着我们在各种享乐、欲望中沉迷。
我想,为什么这个形象偏偏是猪呢?我们看那些猪,在肮脏的泥里舒服地打滚哼哼,只要是吃的,不管脏臭,总是吃得大口小口狼吞虎咽。
那一刻,猪是处在享受状态的,我们看它们却又脏又懒,十分不堪。就像人在欲望中打滚,其实不过就像猪一样,视污秽为好物而已。
也许,这就是《心经》存在的道理,也是吴承恩、夏志清教授、白先勇先生跨越时空,向我们一再讲述的道理:那些都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