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夸“你真棒”,看看这么夸危害有多大
商场游乐场里,奶奶带着孙女,孙女摇摇晃晃捡起一个漏出来的海洋球,用尽全力扔进球池里,奶奶热情洋溢地大赞一句:“真棒!”
公园里,外孙捡起地上一张包装纸,一阵小跑放入垃圾桶中,接着又闷头跑回姥姥身边,老人毫不掩饰自己喜悦的说:“强强真聪明,太棒了!”
年轻的宝爸宝妈们,很多人隐隐地知道这种表扬有问题,可是即不知到底问题出在哪,又不知道如何说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卡罗尔·德韦克写的这本《终身成长》,就有如何夸孩子的答案。
这是一本影响美国一代人的心理励志之作,作者破译了“成功”的密码,引入思维模式(Mindset)概念,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不在先天,不在外在,而在于你是选择用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对待这个世界。2017年,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因为这一开创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用以表彰此套理论在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简单介绍一下思维模型:一个人看待自己能力/人际关系/个性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戴上一副“眼镜”看这个世界,那思维模式就是那副“眼镜”。例如遇到挑战,选择直面挑战,再例如觉得智力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隐而不见得思维模式会极大的影响我们以及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作者把思维模式分成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想象一下,你的智力,个性,思考方式,各项能力等,如果你觉得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你就是固定型,如果觉得可以改变,那么你就是成长型。
而儿童期无论是情绪调节还是人际交往,都有惊人的可塑性,我们需要在教养中,加入一些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表扬VS鼓励
我们指导了一项包含几百名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早期。一开始我们给这些学生十道非常难的非语言型的智商测试题。他们大多完成得很不错,当他们完成后,我们会对他们表示赞扬。
我们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进行赞扬。他们听到的话是:“哇,你做对了8道题。这个成绩非常棒,你在这方面非常聪明。”
至于另一部分学生,我们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赞扬:“哇,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非常努力。”他们并不会感到自己拥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他们受到赞扬的是他们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
这两组人的起点是完全一样的,但在我们的夸奖之后,他们的走向开始不同。我们担心的事发生了,我们对能力的夸奖让那些学生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也表现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拥有的特征:当我们让他们选择的时候,他们对有挑战性、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已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
相反,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夸奖的学生中有90%的人希望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之后,我们给这些学生一些新的难题,他们完成得都不太好。被夸有能力的学生们此时此刻已经认定他们自己一点也不聪明。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很聪明的话,那么不太成功就意味着有缺陷。
在学习上,夸奖方式的不一样,带来的后续行为表现完全不一样。从表面上看,两种方式的区别是,表扬使用了:结果+天赋,而鼓励使用了:结果+努力,但是这里面的本质差异却是很难估算的。
当表扬为天赋时,孩子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的控制点选在了外在:别人会怎么想呢?以至于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是,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导致行为方式都是为了他人而改变,总是寻求他人的认可,于是竭尽所能地去回避挑战,以维持他人心目中认可的形象,甚至“谎报成就”。
像文章开头那种表达:“你真棒!”、“你真聪明!”都是属于表扬天赋。
而将成就和努力联系在一起时,孩子知道努力能对事情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他们会内省自己的每一次改变,“我是怎么想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觉得自己的价值无须他人认可,变得越来越自信、自立。
如果开头那个奶奶这么说:“你刚才用尽全身力气扔球,把球扔这么远,很厉害哦!”那个姥姥如果对孙子说:“这么小,就懂得维持环境的卫生,帮助搞卫生的阿姨清理垃圾,我替阿姨谢谢你哈!”(有人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听懂你这么复杂的话吗?一、别小看了孩子的理解,二、这么说话主要是培养自己的鼓励意识,孩子总有长大的时候吧?)
那么在学习上,我们到底如何做,才是鼓励而非表扬呢?
一、描述事件过程,语言的主体一定要是孩子。
你这次考试考了95分,我觉得很开心,也替你高兴,加油。这种是鼓励吗?不是,这种表达的主体是父母,是老师。这是表扬。言外之意是:“我对你很满意”。是评价性的。
对于孩子的成长,进步,成功,都要详细描述事件的过程,而且明确孩子为主体:结果+因为你的付出/行为。不要表达成:结果,我觉得如何如何!!
比如:你这次考试考了95分,这是你最近一段时间投入学习,调整学习方法,坚持使用错题本带来的结果。这就是鼓励。鼓励的主体是孩子,更具体,是描述性的。
二、借花献佛式的鼓励
用别人的评价比说话人的直接评价更有说服力。所以鼓励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组织语言,会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
①描述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鼓励孩子时,不说自己的感受和评价,而是转述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但是一定要是真实发生了的。
举一个夸孩子的例子,有一天下午,两岁半的孩子和我在书房一起看了近两个小时的书(她用点读笔看牛津书),当我们结束看书的时候,我是这么说的:布丁和爸爸一起看了这么久的书,这个过程中,布丁认真而又仔细地看着自己的牛津书,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妈妈,妈妈在上班都惊呆了,她都佩服布丁这么长时间的专注。女儿特别开心地接受了我的鼓励,以至于现在进书房就会自动安静地看书。
②重点描述孩子的行为带来的影响,也可以进一步描述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
比如,家里打扫卫生,布丁主动要求要抹桌子和扫地,当她完成任务,我们是这么操作的,我采访布丁妈妈:“请问妈妈,布丁今天的表现,给你带来了什么帮助?”布丁妈妈欣喜地说:“布丁帮妈妈抹桌子和扫地,让我打扫卫生的工作比预计时间早完成了半个小时,然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午餐,这样爷爷也可以在小区楼下拉二胡玩得更久一点。”
妻子和女儿布丁通过这样的描述,没有任何夸大的赞赏,但是让孩子感觉到的是自己行为带给他人的帮助,孩子会产生真实的成就感,而且主体还是孩子。
三、让孩子自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变化
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个任务,制定一个表格,然后让参与评价,评价自己的表现,也评价父母的表现,在记录中,孩子看到自己的变化,也可以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制定好了任务,主体就是孩子,家长切忌变成“监工”。
布丁英语启蒙的主要材料之一前一段时间,妻子用《小猪佩奇》的英语动画片转化成英语语境的游戏,每天和女儿布丁做一个游戏,为了保证游戏进度和女儿的参与程度,妻子做了一个30天打卡表格,布丁游戏结束,对妈妈的游戏打分,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打分,就这样,坚持30天,孩子每天对游戏充满了期待,也对自己的打分环节充满了期待,这个游戏30天,一天不停的坚持了下来,布丁的英语表达突飞猛进。
这些方法,能让孩子慢慢地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敢于直面挑战,勇于面对挫折,了解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成长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