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随笔专栏重庆市

重庆游记2:重庆是座城,也是座山。

2018-11-24  本文已影响13人  文化艺术思考

重庆旅行游记第二篇:沉重的腿  

在重庆没法用导航,对于我这个出门靠手机地图的人,看来得改用口,问路。这不吃亏呀,因为重庆人热情,又美!

1.中山四路

被誉为重庆最美的街道,代言了重庆的前世今生。

短短800米长的老街,两旁漫街的黄木角树,枝叶在空中温柔地缠绕,新旧交替,仿佛记述着往事的沧桑与今生的昂然。它穿梭在历史与未来之间,跨越了世纪的时光,承载了这座城市数不清的回忆。

宋庆龄陈列故居很小,在门外往里一目了然,独门独户小院,黄墙绿瓦。

随后跟着地图,中山三路走到中山四路,市委重地,大树林荫,有台北的感觉,一边是机关,一边是小学中学。

走进一家书店,文艺惬意,白色铁艺钩花围栏,中庭是旋转楼梯,我上二楼拿了几本重庆风土人情书籍,逐一翻阅,喝着温热的元气豆浆,缓解肚子的不舒服。待休息好了,启程下一站。

桂园,因院子栽种桂树而得名,中共张治中住所,毛主席因重庆谈判而住了三天。深绿色调,狭小肃重,和广州东山口许多民国建筑同一风格,只是更为狭小。

戴笠公馆,混黄大气,在街道转角处,进院下楼梯,楼层高,窗户阔,房间两面墙均有窗户,个别大房还有三窗户,采光通风极好,院子种的是银杏。

周公馆,布局像出租屋,两层半的屋子隔了好多小房间,周总理和夫人住在一楼院子旁小房,旁边就是狭小的防空洞地道。

当年风起云涌,我党同志就在这谋划着抗战、解放大业。

我因棒棒鸡带来的不舒服没有恢复,又累又困,在小广场上带着帽子,遮着阳光,小睡20分钟。

吃完饺子问老板如何去轻轨。

“走吧,我正好也去那”。

对外地人解释路程,总显费力,几趟都是当地人带着我走。

从地面进地道,坐了一电梯,时间较长,来到轻轨的地面,山城的落差,只能靠电梯来缓解。

2.山城步道

在无箭头指示情况下,我走进了右手边的一个社区,说是进小区,其实是在登山。我不知爬了多少层梯坎。走进了居民生活,市井气息浓,爬坡上坎,上楼下楼,买一回菜。老社区里雕刻城市历史的记忆,这正是我想感受的。

只是害惨了我的双腿,在姨妈期的第一天,犹如绑着沙袋般沉重。

走出社区,来到通远门城墙,历史厚重感的青灰大砖,在我眼前耸立出城墙。尽管我认为不能在往上抬一步路了,但在犹豫片刻,更高处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古朴砖石迷魂了我,忘了身上的疼痛,往上走!

鼓楼上,两只忠诚的家犬护卫者鼓楼的威严,城楼已被开发成露天茶楼,此时已近黄昏,游客不多,旁边的居民楼逐渐亮起了温热的黄灯。

重庆的十七门统称城九开八闭,如今只剩上半城的通远门和下半城的东水门两座古城门。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

重庆城建筑在山上,为了守险,唯一连陆的通远门修建在城的最高处山脊上。

从通远门下来,到七星岗站坐轻轨,我居然足足换了三趟较长的手扶梯才深入到站厅层买票,这落差!对于多数四五十岁以上的老重庆人来说,几乎都习惯将重庆城市分成上下两半城。

重庆是座城,也是座山。

3.山城的公共交通

过山车的轻轨

为啥不像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叫“地铁”,因为不在地下。

轻轨里抢占座位不激烈。指示标识比较好。轻轨来时,地上的剪头会亮起,提醒着等到疲累的旅客上车了。

轻轨小什字到两路口,坐皇冠大扶梯,感受《极限挑战》里黄渤电梯侠的矫健和农民摘茄子的朴实。老旧的天花顶上积着灰尘和蜘蛛网,很是感恩极挑的制作团队,接近百姓,亲民。

我边站着扶梯边拍照,转速较快,紧张得出汗。

1号线,轻轨拍城市全景,魔幻现实主义随即产生。

2号线,往鱼洞方向这半截,明明是同一条线路的轻轨,却要换三趟车,可能是因为路况复杂、乘客较少,车厢的设计不一样。坐轻轨像过山车,转弯时,看着一节节车厢扭转躯体,犹如神龙摆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