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故事散文

婆婆来了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235人  彼牧

    搬新家后,先生要接老家的婆婆过来小住。婆婆已经七十八岁了,虽然身体一向很好,但毕竟年龄大了,我们先与她商量,看她可否愿意,她说过两天再说。后来我们与哥哥姐姐通报,姐姐说:老妈给我们讲啦。 出发前,先生打电话回去,婆婆说:天热,我都不想去了。先生只说:我们快到了,你赶紧收拾一下。婆婆说:东西我早收好了。

   先生笑了起来,婆婆还是那么要强,即使是自己儿子的家,也不是你让我去我就去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公因急病离世,婆婆当年才31岁,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长大,虽有弟弟妹妹们的帮助,但其中所受的煎熬,含辛茹苦四个字不足以概括,婆婆因此养成了独立要强的性格,勤劳、能干、节俭。

    女儿出生后,我们与婆婆一起生活了八年。期间,婆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虽说有洗衣机,还是坚持要手洗衣服。长年劳作,婆婆的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偶尔感冒咳嗽,我们拿药给她,婆婆坚持认为是“呛到了”,不吃药,而一两天后果真不药而愈。对于婆婆的好身体,她说人是一条龙,越干越英雄,瞌睡无根,越睡越深,不喜欢我们周未赖床不吃早饭,但也不会过分催我们起床,说我们是“早早睡,晚晚起,一天能省二两米”。

    婆婆上过几年学,识得不少字,人又很聪明,对着裁剪书籍会裁剪衣服,看看折纸书能折出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做出来的衣服合身,鞋子合脚。对婆婆的空间想象能力,我是由衷佩服,每每表扬她,这时婆婆就很谦虚,说她只会“看图说话,没有图,就说不出话了”。而我的女儿也遗传到了奶奶的巧手,小时候捏的陶泥小狗、小牛萌态可掬,大了后用水晶泥做的动漫娃娃,跟商家出售的相差无几,多次让我感叹家学渊源。

     婆婆很节省,经常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买菜的塑料袋子要继续当垃圾袋用,厨房角落红白蓝绿塞了一大堆,各种废纸箱也会收集在一起,打捆后定期卖给收废品的,通过多次与收废品的打交道,她竟也看出了哪个买家“好缺秤,门道多”,与我们讲时愤愤不已。对诸如炒菜油多、洗衣费水、人走灯开的问题,婆婆屡屡指正于我,而我少小离家,对家务活虽非精通,但也能应付一二,何况我笃信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加上繁重的工作带来的小情绪,平时一笑置之,“不服管”时也会顶撞于她。

    婆婆生气后会一个人掉眼泪,但她并不对我们明说,而是躺在床上,说“脑壳闷乎乎的,不想吃饭”。我和先生往往能准确判断出她的情绪状况:我们下班回来时,婆婆不是在厨房就是在卫生间里忙碌,做家务的时候还会唱歌,最喜欢唱“公社是个长青藤,社员是那藤上的瓜”,婆婆只要躺在床上,眼晴通红,就准是在生谁的气了,我们佯装不知情,只是按侍候“脑壳闷乎乎”病人的标准,端茶倒水,嘘寒问暖,而婆婆“不记仇”,大抵会很快“恢复健康”,继续高高兴兴地为我们洗衣做饭┄┄。

   婆婆到后,先在屋里巡视一圈,对房子很是满意,但看到主卧卫生间的布局时,不高兴了:因为坐在床上就可以看到卫生间的马桶,认为不合适。我和先生不以为然,嘻嘻哈哈地说,要是房子紧张,睡在马桶边上也未可知,何况中间还隔着门,关上不就看不到了,开发商统一开发的房子,管它什么风水不风水。婆婆不说什么了。当晚我们安排婆婆睡在主卧,因为离卫生间近,方便她起夜。第二天早上,婆婆起床后头晕得很,我估计是她一路劳累,又看到卫生间的布局,没有睡好觉所致。想起她原来和我们同住时,每年的三月必不准洗床单被子,因为已成家的男人会因此走“桃花运”,我打趣先生:这可是老妈不让你想好事儿。虽是无籍之谈,但对她为儿女着想的心,也是十分感念的。

   婆婆来之前,正在追看电视剧《灵与肉》,十分操心许灵均的前途命运,我家的网络电视她很不习惯,每次需要我给她调出来才能看。她对语音能打开电视非常新奇,我教她对着遥控器说“中央八台”,婆婆说自己只会老家土话,怕遥控器“喊不应”,叹息老年人确实不中用了。但婆婆的学习热情很高,悄悄地反复摸索,某天晚上,婆婆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试着小声说了声“中央八台”,电视居然识别成功,放出了图像,婆婆高兴得像个孩子。

    婆婆来后一直下雨,不方便出去玩,可她在老家散步惯了,关在屋里十分无聊,我打趣她是不是像小娃娃一样,下雨天也得打伞出去玩,并喊她到阳台上看对面楼房,一位爷爷正抱着小孙子在廊沿下看雨,婆婆哈哈大笑,作势打我。那几天,她一步不离地跟着我,跟我讲陈年往事:未出嫁的姑姑们如何在床上嬉闹,吵人瞌睡,大哥小时候胆子大,敢上台表演,先生小时候爱干净,光脚不走泥路;讲邻居“红鼻子老幺”、“老白毛”和她的好姐妹“春枝”的故事;讲公公走后,村里照顾,安排她当生产队加工厂的会计,免做了许多重体力农活,讲农村老家的电工不收她的电费,讲分产到户后农忙时,邻居们不声不响就帮她收割了庄稼。这些往事,有些是婆婆第一次讲,很多我原来就听过,比如婆婆对公公去世后亲邻们的照顾,就屡屡提起,可见,婆婆是十分念好的一个人。

   婆婆闲不住,年龄大了也是如此。来我家后,她像当年跟我同住时一样,自自然然地非要洗衣服、做菜,指导我炒茄子时要先在锅里干炒一下,再放油,茄子才能炒的软烂又不油腻;爆花生米要凉锅、凉油、凉米;摊蛋饼时要少放盐,盐吃多了不好 ----她还是把我当成少不更事的年轻人。这要是在以前,我会说“知道知道”,并有些不耐烦,现在我说“好,我得记下”。孝即是顺的道理,我也是在多年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的。

    婆婆来后的第一个双休,天正好放晴,我们带她出游,顺便体验了武汉地铁,有年轻人为她让坐,婆婆非常高兴,认真察看后,确认地铁果真是在地下;在省博物馆,婆婆惊叹曾候乙"好有",一度不相信墓葬里真有那么多陪葬品;在黄鹤楼前,听从摄影师的指挥,花钱现场拍了一张纪念照,在黄鹤楼最高层,婆婆绕楼一圈,分别从不同角度登高临远,感慨武汉之大。当天,我们走了2万多步,但婆婆居然一点也不觉得累。

    两年前,婆婆的眼晴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下降,尤其是晚上,看不清路面台阶,但她要自己上下,不喜欢我们搀扶,以至于脚每每会碰到台阶,踉跄一下,我们抢上前去扶她,婆婆笑言是故意让碰一下脚“吓你们”的。晚上散步时,想到婆婆年纪大了,我和先生放慢脚步,陪着她在小区随意溜达,一会儿,婆婆说,你们走得太慢了,平时也走这么慢?我们大笑,说,那,走快点?看我们追得上你不?婆婆果真加快了步伐,精神抖擞地走在我们的前边。昏黄的路灯下,婆婆的背影,有些驼,走路时手摆的很快很高,个子却比前几年矮了一些,依稀看到了老外婆当年的样子。

    我和先生相视一笑,想起她早年饱经风霜,春秋寒暑,孤孤单单,如今儿女成人,终于苦尽甘来,无忧无虑,心里默默祝愿这个刚强的老太太、不服输的老小孩儿长寿安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