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专题征文人文社科

重读经典《道德经》

2018-01-30  本文已影响15人  ba0c96019b5d

老子穷极一生追寻大道,方留下《道德经》巨作,普通人观之,或许就像老子自言哈哈大笑一般。道法自然,三生万物。想起不少武侠里动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来显得高明,不得不说有失偏颇。至今为止,我仍然摸不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底是缘法还是不存在,我不得而知。

既然摸不着道,那些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我也无法知晓。《道德经》虽然高深,也有接地气的一面,为人处世,修身治国,这些都不那么缥缈。即使在现在这个时代,老子思想的高明之处仍旧可以体现,可惜的是现实与他推崇的思想有些背道而驰,不说现在这个社会,即便是当时那个年代,也做不到无为而治。

贪生怕死不过是人之常情,面对死亡,谁会不恐惧?老子说的好,我们所有的烦恼,在于这具臭皮囊还存活,假使不再存在,烦恼从何谈起。看待自己的身体比天下还重的人,便可以把天下交于他。所以,对自己负责的人,才会有担当。姑娘们要留意了,谈恋爱随便说出为你付出生命的人,一定不怎么靠谱。

以前我还在想一命换一命值不值得,尤其是有见义勇为者为了救轻生的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现在看来,是不太值得的。我们被教育生命可贵,要敬畏生命,不爱惜自己的人也不太配得上别人的关爱。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爱护自己不应该归类为自私,那么光荣牺牲要怎么定义才好呢?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现在死刑的废除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不管是基于人道主义,还是其他什么方面,总之死刑的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上有关废除死刑的争议不少,有些人嫌现在的刑罚太轻,达不到以儆效尤的效果,支持者则认为死刑会进一步加剧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命都快没了,还在乎其他什么吗?一个人眼见的终点,就是生命消逝的一刻,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严格意义上说来,只有自己的命是自己的,外物的所有权不过是种种规则所带来的共有秩序。规则能够约束一个人,在于这个人爱惜生命,假如他不要命了,种种规则都将毫无约束作用。

在这个大前提下,保持权威的规则能够发挥效用。然而,掌握规则的人,本身会在规则之外,这就是一个极大的漏洞。老子推崇掌权者不以权谋私,损害百姓的利益,这大概只有老子所说的圣人能够做到。中原历朝迭代,无外乎不得民心,各个起义同样是底层人员不堪压迫导致,许多为民谋利的人掌权后性情大变,欲望,是填不满的。

我们谈起仁义,谈起孝敬,却不曾想到,一切都是因为意识形态出现了问题,才导致我们不得不用推崇的方式将这些思想释出。这些原本应该是平常之物,无奈成为了一种褒奖,这是一种缺失。悲哀的是,物质社会让思想沾染了财气,精神上的财富只能成为一种奢求。教育应该包含育人,现在只是教书的代名词。

精神上的匮乏,很大程度上被享乐占据。有钱人享受生活,没钱的人梦想成为有钱人,享受生活。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还得为苦日子奔波,共同富裕要怎么实现。竞争才能发展,有竞争就会分个高下,有高下就无法避免马太效应。

因为美的存在,丑才会被察觉。我们会称赞美丽,厌恶丑陋。自然的存在不分高低贵贱,自然的差异被过分解读,成为了一对矛盾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视同仁才是自然的状态。物质社会早早分出了阶层,从出生开始,人们就被包围在各种名头之中,难以抽身。

改变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个欲望横行的时代,没有追求,就被划分到不上进一类,身体的不作为与思想的自由混为一谈,让人无话可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早已被看作没有出息。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不工作去享乐,大部分人处于矛盾的状态却无法认清自己。

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生活了。各行其是,享受精神的饱满,没有物质的诱惑。没有利益的纠葛,就不会有纷争,就不会有战争。天下大同。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