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启蒙话语的反思

2023-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咕咚陛下

沈从文的《知识》一文以戏谑的笔法深刻揭露了现代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之间的巨大隔阂,一个满口“尼采”、“叔本华”之人,自以为学识五车,因掌握的“知识”太多而飘飘然,多出几分孤独之感,实则已与大众生活脱节,他掌握的那些知识,根本无法解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所面临的生计问题。农民的儿子被毒蛇咬死,一家人却都见怪不怪,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威胁生存的还有许多因素,在乱世之中,民不聊生,有的人高谈西方哲学,有的人食不果腹,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作家站在农民的立场批判了知识分子的高高在上,讽刺了他们的傲慢与无知。到了最后,知识分子依然要立足于土地之上,向农民学习,最终才能成为一个有骨血、有肉身的活生生的人。一味的形而上学的思考,那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恰恰是无知,因为他们没有认清现实,连自己国家的百姓在过什么样的日子都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这样的知识分子,怎能称得上社会的良心。沈从文的这篇短文,实则定位在一个久已有之的问题之上,那就是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对于劳动大众,历来的知识分子,鄙薄者有之,歌颂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同情者有之。五四以来,对于农民,更是树立起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传统,农民是愚昧的一方,封建的一方,被启蒙的一方,知识分子是觉醒的一方,民主的一方,启蒙的一方,两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知识分子借助对于农民的批判达到批判国民性的目的,唤醒人民大众的觉醒,这是特定历史时期必不可少的环节。然后,长期以来一直担任着“启蒙者”这一角色的知识分子,对于农民难免会有优越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观看农民,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像鲁迅一样,在一件小事中自我反思,认为“我比你渺小”。

沈从文站在农民的一方,对此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现代性的西洋文明无法挽救本民族的衰亡,我们必须根植于传统土壤之上,发掘农民身上原始的生命力量和生命韧性,借此唤醒民族的生机。这也是沈从文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五四一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彻底的反叛姿态对传统进行了全盘否定,他们追求现代性,在西洋文明的冲击之下狂欢,这固然使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却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弊端,那就是虚伪浮华醉生梦死的享乐精神造成的民族生命力的极速萎缩。沈从文固然执笔,坚持书写农民的生命力,在其中寄寓了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知识》中的那一家人,对待死亡看似麻木,可那种面临着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的猝然流逝依然坚定不移地存活下去的精神,那种像牲口一样活着的生存本能,那种韧性的承受力,不正是千百年来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吗?沈从文看见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这种无限的生命力或许可以为糜烂腐朽的现代都市带来一线生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